第262章 人间与人间地狱
(上一章末尾也有修改,兄弟们可以回头瞅一眼。~零`点`看_书! _醉.薪`蟑-节/埂\新-哙~)
郑玄扭头,却见一中年人热情洋溢地快步迎上来,只觉得有点面熟:“你是……”
中年人一拍大腿:“哎呦,还真是您!”
“老师!我是您的学生于谦呐,二十年前在高密,那时候您名气还不算很大,学堂很小,学生也不多,还是弟子们筹钱给您翻盖学堂来着。”
于谦走到郑玄身边,搀扶住郑玄的胳膊往里请:“老师,先到里间暖和暖和。”
郑玄想起来了,当初确实收过这么个学生,家里是高密豪族,族中有万亩良田,为人也机灵,但只学了半年就走了,说是老父亲去世,要回家继承家业。
忍不住问:“你如何来了这里?”
于谦听到这个问题,面露得意之色:“这是学生这辈子最英明的选择,老师,朔州与别的地方真不同,嘿嘿,这里才是人间,其他地方那是人间地狱。”
“来了朔方,学生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政通人和百姓富足。”
“来了朔方,学生才知道秦王殿下才是真正的明主,圣主,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伟大君主!”
“这天下,就该他执掌!”
“相比之下,其他人,嘿嘿嘿,不配给殿下提鞋。”
郑玄听得嘴角首抽抽,忍不住再问一遍:“你如何来了这里?”
于谦“嘿”了一声:“也是巧合,孔北海招兵买马,我家接了点份额,当时殿下横扫草原缴获许多鲜卑战马,我就来瞧瞧,当时第一站是广牧县,来了一瞧,好家伙,这小县城比北海城还富庶,和我印象中的边陲小城完全不同。”
郑玄点头:“当年整个朔方郡都极荒凉,在鲜卑和匈奴的包围下,朝廷己经放弃他们,多少年不曾派遣官吏,更沦为流放之地,蔡伯喈就被先帝流放至朔方郡。”
说到这里,忽然一惊。
蔡伯喈!
是他!
一定是他协助刘裕简化文字、教化百姓!
也只有他!
难怪能出现在刘裕的封王大典上。
于谦点头:“之前的广牧小县,还不如咱高密一个镇子大,人口不过千人,几乎全是老弱病残,城墙低矮纵马可入。”
“可仅仅一年,广牧县便来了个大变样,造了新城墙,开垦了几十万亩良田,当年就得了丰收,实现粮食自足。”
“此后更以战马、牛羊骡马、牛羊脂膏为特产赚钱,成为朔方甚至整个北境最富庶的县城。”
“再往后的事情就都知道了,横扫草原,抗击第一次围剿,占领朔方全境,抗击第二次围剿,占领并州北部大部分地区包括晋阳城,接着便是西进凉州,东进长安,封秦王,北上建设朔钢城、后套城、青山关以及草原五城。*欣/捖¢ \ ?榊/戦+ \已^发?布\最+新?蟑+結-”
说到这里,笑问:“老师,你可曾参观过草原五城?”
郑玄摇头:“草原五城比北海城如何?”
北海城,其实是指北海国治所剧县县城,但习惯性称之为北海城,说去北海城,就是去剧县县城。
正如太原郡治所晋阳城,本地人也习惯性地喊晋阳城为太原城。
许多治所所在的郡城甚至州城都有这种俗成的名称。
于谦笑道:“老师,北海城在青州境内也算高大坚固,但跟草原五城没法比。”
“受降城知道吧?现在叫安宁城,占地面积与城墙高度都与长安城不相上下,远超北海城。”
“虽然现在入驻的人口还不多,但己有繁荣之相,广袤的草原等着殿下领地内百姓去开发呢。”
“草原上虽然苦寒,不利耕种,却有放牧优势,为殿下放牧牛羊骡马也能过上好日子。”
“听说殿下正在制定相关政策,以开发利用和保护草场,避免无序占领和过度放牧什么的。”
“等政策出台,草原五城将成为北部最繁华的城市群,全国各地的商贩都会到这里收购牛羊骡马、皮毛、药材、脂膏等特产。”
“到那时候,朔方、广牧、青山关这条商道只会更繁华!”
“尤其青山关,嘿嘿,学生在青山关刚刚建成时就在这里买了三间门市,一间自用开火锅店,两间租出去收租,这才一年半,就己经收回成本,就这一个火锅店,每月净利润便超过老家万亩良田的一年收益。”
于谦越说越得意,滔滔不绝,讲诉在青山关的所见所闻。
郑玄默默倾听,琢磨于谦讲述的那些东西。
忽然发现一个问题,于谦不怕自己,对自己很热情,态度也无可挑剔,但没有那种毕恭毕敬甚至仰望的感觉,单纯地把自己当作一个很熟悉的长辈。
这感觉,很微妙,却真实存在。
仿佛自己这个大儒不是大儒,而是个普通老师。
为什么会这样?
一路走来,好像所有人都有类似的气质,很少见到那种卑躬屈膝的存在。
等等!
刘裕
曾发布政令废除奴隶制度,改为雇佣制,但凡用人都必须签订雇佣契约,虽然有终身契约,但相应的身价、薪资也更高。.求¨书^帮\ \庚*歆.最,筷^
契约年限与身价挂钩。
而且明确规定便是签了终身契的仆人丫鬟,也并非雇主私有财产,与普通人一样受律法保护,雇主若伤害甚至杀害这些仆人,一样要过堂受审。
虽然律法是律法,未必真能落实到底层,但是……有这样的律法条文在,就是所有黎民百姓的底气。
便是签终身契约,等同于卖身契,但也能多卖点钱。
难道,这才是刘裕治下百姓精气神以及气质面貌与众不同的原因?
别处的百姓,麻木,卑微,毫无生气。
可这里的百姓却截然相反,无论肉身还是气质,都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回想自北海郡向北路过幽州时的所见所闻,再想到于谦刚才说的那句话——这里是人间,别处是人间地狱。
若以黎民百姓角度看待,确实如此。
只是,如何落实?
秦朝、汉朝甚至连黄巾军都制定过许多于国于民有利的政策,可往往浮于文字,无法真正落实到地方。
刘裕如何把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难不成刘裕治下官员、胥吏全是清廉公正之人?
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先不说刘裕掌权还没几年,就算再过一百年,贪官污吏依旧存在,且永远存在,永远不可能彻底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