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4章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一见这个做法,刘邦不由大为赞叹:“妙啊!这一计策……攻心为上,攻心为上,这个形容也是相当准确……” 这个时候,还没有“攻心为上”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的首次出现,要等到西晋时期陈寿撰写的《三国志》面世之后、东晋兼刘宋时期官员裴松之奉宋文帝刘义隆的命令为《三国志》作补注、写成《三国志注》面世之时。
换言之,这个成语的出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其出现在陈寿的《三国志》中,一种是认为其出现于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补注中,而裴松之的这个补注,可能还引用了东晋时期的《襄阳耆旧记》。
如今的大汉,不管是距离东晋,还是距离刘宋,都还有非常非常漫长的一段时间,根本没有“攻心为上”这个成语。
当然,关于这个成语,在这一块儿的全文是“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这个内容,放在徐达这边也非常贴切。
不过,虽然刘邦不知道这些,但是凭借他对人心的把控、对征战的娴熟、对战后治理的了解,他也非常明白徐达这个做法能够带来的巨大好处。
说句实在话,两方或者多方交战,直接发兵攻打敌方有没有问题?一点问题都没有!
打仗打仗,那就是要开打的,不开打怎么能够展示出自己这一方的优势?如何展现出自己这一方的决心?
毕竟,通常情况下,如果能够有其他比较好的解决方式的话,那大部分人的第一选择都一定不会是直接开打,而是采取那些相对较好的方法。
而如果真的走到了打仗这一步……那就要当断则断,该打就打,要是在这个时候胆怯了不愿意打了说什么大家应该采取其他的方法……那只能换来惨烈的结果。
但是,如果说在打仗这个必然的选择中,有没有一些比较好用、伤亡较小、战后影响更加深远的战术方法呢?那当然还是有的。
别的不用说,这个“攻心为上”那就是一个绝好的方法。
人心都是肉长的,只不过每个人在乎的点不能一概而论罢了,但只要还是人,就不可能没有在意的东西。,不可能没有畏惧的东西。
如果能够在敢于出兵的同时,在敌军的心理方面动一动手脚,不论是让他们军心崩溃,让他们士气大跌,让他们觉得自己根本不可能打赢自己……或者,让当地的百姓们都觉得自己这边才是能够给他们带来好日子的人、只有自己这边才能给他们带来好日子、那边的军队要开打都只会损害百姓们的利益乃至性命……
如此种种,可用的方式很多,但最终能够发挥的效果却一点都不小。
甚至,或许要比直接攻城所带来的效果还要更强。
再者就是,对于战后占领控制和治理来说,如果能够提前获得当地百姓们的认同,而不是和他们站在绝对的对立面,那么治理的压力阻力也会更小、效果同样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