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646章 保定市容城县非遗-梆子班、西河大鼓、杂技绝活、木雕画

保定市容城县非遗:梆子班、西河大鼓、杂技绝活与木雕画的千年文脉

在保定市容城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版图中,梆子班、西河大鼓、杂技绝活与木雕画构成了一个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系统。这些非遗项目既承载着冀中平原的农耕记忆,又通过代际传承与活态创新,成为雄安新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一、梆子班:冀中平原的戏曲活化石

历史脉络:从村团到专业剧团的百年嬗变

容城县梆子班的传承可追溯至1952年,东孙村高门楼等人组织成立村梆子团,聘请八于乡北合照村剧团杨保重等人教授《王贵与李香香》《二兰记》等剧目,规模达30余人。文革时期,剧团改唱样板戏,至2010年,高润坡、高根劲等十几人重组梆子班,发展至今已有30余名成员。其表演以《大登殿》《蝴蝶杯》《洪湖赤卫队》等经典剧目为主,乐队配置板胡、二胡、笛子、笙等10种乐器,形成“文武场”完备的演出体系。

西里村梆子剧团则以“业余剧团”形式延续传统,其表演融合了河北梆子与评剧元素,剧目包括《杜十娘》《龙江颂》等,成为村民婚丧嫁娶、庙会庆典的核心表演形式。2023年雄安新区非遗普查中,西里村梆子剧团与东孙村梆子班共同入选传统戏剧类名录,其代表性曲目《听罢言不由我笑容满面》被列为重点保护唱段。

社会功能:从礼仪必需到文化创新

梆子班在容城农村仍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例如,东孙村梆子班每年正月为村民演出,其表演的《大登殿》被视为祈福仪式的文化载体。西里村梆子剧团则通过创新表达吸引年轻群体,如将传统剧目《蝴蝶杯》改编为现代版,加入雄安新区建设元素,引发观众共鸣。

此外,梆子班还通过文旅融合实现创新发展。2024年容城县“非遗过大年”活动中,东孙村梆子班与师庄村舞狮、西河大鼓等项目共同展演,游客可付费学习简单唱腔,并购买梆子主题文创产品,如戏服模型、脸谱书签等。

二、西河大鼓:北方曲艺的雄安变奏

艺术特色:从木板大鼓到西河调的千年传承

西河大鼓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木板大鼓与弦子书,经马三峰等艺人改良,逐渐形成“似说似唱、韵味独特”的表演风格。其唱腔简洁苍劲,传统书目包括《三国》《隋唐》《响马传》等150余部中长篇作品,以及370多段书帽、小段,内容多为历史征战故事与民间通俗演义。

2006年,西河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间市文化馆、天津市曲艺团等单位成为保护单位。在容城县,沟市村西河大鼓以“王派西河大鼓”为代表,其唱腔融合了冀中平原的方言特点,代表性曲目《情满雄安》通过讲述雄安新区建设故事,展现了传统曲艺的现代转型。

传承困境:从市井艺术到非遗抢救

尽管西河大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其传承面临严峻挑战。目前,容城县仅存沟市村西河大鼓传习所,传人多为60岁以上老人,年轻一代学习意愿较低。此外,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导致演出市场萎缩,西河大鼓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

为突破困境,容城县通过“非遗进校园”项目,在雄安容和第一高级中学设立西河大鼓传习基地,邀请国家级传承人马瑞河的弟子授课,培养青少年兴趣。2023年雄安新区非遗展演中,沟市村西河大鼓传习所表演的《呼家将》选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多机位直播,观看量突破10万人次。

三、杂技绝活:从江湖技艺到非遗品牌

历史渊源:军旅文化与民间技艺的融合

容城县杂技绝活以“五虎会”“叉会”为代表,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驻军文化。例如,北张村五虎会融合了武术中的“虎拳”技巧,表演者通过“扑、跃、翻、滚”等动作,再现老虎的威猛姿态;留村少林会则以“硬气功”为核心,表演“胸口碎大石”“银枪刺喉”等绝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