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保定市满城区非遗-万花鞭、笊篱、肉肠、醉酒酿、木工技术
保定市满城区非遗:万花鞭、笊篱、肉肠、醉酒酿与木工技术的千年传承
在保定市满城区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璀璨星辰般点缀着文化的天空。子午螳螂万花鞭的刚柔并济、南宋村笊篱的匠心独运、继兴肉肠的卤香四溢、刘伶醉酒的千年醇香,以及商顺海木工技术的精妙绝伦,共同构成了满城区独特的文化图谱。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子午螳螂万花鞭:刚柔并济的武术瑰宝
历史溯源:康熙年间的武术传奇
子午螳螂万花鞭源于清朝康熙年间,由云南道人子午真人根据槐树虫与螳螂搏斗的动作编成套路,人作螳螂,鞭杆为虫,故得此名。历经数代辗转流传,这一武术项目最终在保定市满城区北庄村落地生根。曹恒祥(已故)作为主要传承人,半个世纪以来坚持习武修炼,热心挖掘、传承和发展子午螳螂万花鞭,并将其传授给子女和徒弟们。1999年,曹恒祥被评为武术家,编入《中国当代武术家词典》。2016年,子午螳螂万花鞭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恒祥去世后,其子曹喜庆成为新一代传承人,继续推动这一武术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技艺特色:形神兼备的武术美学
子午螳螂万花鞭的技艺特色在于其形神兼备的武术美学。表演时,习武者身姿矫健,鞭法凌厉,既模仿螳螂的灵动与敏捷,又融入鞭法的刚劲与力量。鞭杆挥舞间,似螳螂捕食,快如闪电;身形转动时,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这一武术项目不仅注重外在的动作美感,更强调内在的气韵贯通,要求习武者在练习过程中达到心神合一的境界。
传承现状:校园里的武术新芽
为了让子午螳螂万花鞭这一传统武术项目得以更好地传承,曹喜庆等传承人积极走进校园,义务为孩子们传授技法。在满城区满城镇北庄村的院子里,一群孩子正在跟随曹喜庆学习子午螳螂万花鞭,他们的动作虽显稚嫩,但眼神中透露出对武术的热爱与执着。通过校园传承,子午螳螂万花鞭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
二、南宋村笊篱:指尖上的匠心传承
历史脉络:百年技艺的市井记忆
在保定市满城区要庄乡南宋村,一项传承百年的笊篱制作技艺守护着市井生活的温度。过去,南宋村家家户户以编笊篱为业,铁丝碰撞声曾是村里的“背景音乐”。这一技艺至今仍保留着纯手工铁丝编织的传统技法,是满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作工艺:铁丝与匠心的完美融合
南宋村笊篱的制作工艺堪称指尖上的艺术。传承人李克俭等匠人先将细铁丝盘绕出圆形骨架,再以经纬交错的手法编织网面。指尖翻飞间,铁丝化作疏密均匀的网格,既保证沥水顺畅,又能稳稳兜住饺子、面条等食物。编织完成后,还要经过淬火定型和防锈处理,让笊篱兼具实用性与耐用性。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是传统手工艺的瑰宝。
创新发展:老手艺走进现代厨房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南宋村笊篱的传承人也在尝试融入现代设计,让老手艺走进更多年轻人的厨房。他们通过改进笊篱的造型和材质,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使用习惯。同时,利用电商平台等渠道,将笊篱销售到全国各地,让这一传统手工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继兴肉肠:卤香四溢的家风传承
历史渊源:三代人的卤香记忆
在保定满城城区西北的李家佐村,继兴肉肠承载着三代人的卤香记忆。1982年,王运生的爷爷王兴推着小车叫卖灌肠,那鲜香的味道和家家户户寻常日子里的期盼与记忆,至今仍萦绕在人们的心头。如今,“继兴”不仅继承了爷爷王兴的老手艺,更传承了老人家“料精工严人实诚”的祖训。从选料备料、腌制、拌馅、灌肠、蒸煮、晾晒到熏制,七道工序打磨了半个世纪,依然保持着老手艺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