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擂鼓乡的水土
擂鼓乡。 正午的阳光火辣辣地照在苏砚秋外公家的院子里,十来个干活的汉子洗了手,迫不及待地围坐在大圆桌旁。
桌上摆着的五盆菜冒着热气,香味直往人鼻子里钻。
&34;来来来,别客气!&34;外公端着饭碗招呼大家,&34;上午大家都辛苦了,大家多吃点,管够!&34;
工人们眼睛都盯在那盆油光发亮的红烧肉上,可筷子伸出去,却鬼使神差地拐了个弯,齐齐夹向那盆其貌不扬的却香气直往鼻子里钻的红烧豆腐。
&34;唔!&34;李大叔一口下去,眼睛瞪得溜圆。
这豆腐外皮煎得金黄酥脆,内里却嫩得像蒸蛋,豆香浓郁得在舌尖炸开,连酱汁都带着股说不出的鲜甜,于是各自夹菜的动作都加快了许多。
王明兰擦着手从厨房端着银耳汤出来,看见大家都使劲的夹豆腐还纳闷呢——她特意多做了荤菜,油水也足,干体力活的人最是需要多吃油水,怎么素菜反倒受欢迎些,不会是自己做的不好吧?
&34;原来是王明兰啊,你在帮老罗家做饭?你现在手艺这么好了?&34;
张老头扒拉着第二碗饭,筷子指着凉拌豆芽,&34;脆生生甜津津的,比肉都香!&34;
确实,那盆豆芽根根晶莹剔透,拌着红油和香菜,咬下去&34;咯吱&34;作响,汁水清甜得像山泉。
更奇怪的是南瓜饭。往常工人们最嫌弃这种&34;甜不甜咸不咸&34;的主食,今天却抢着往碗里压,橙黄的南瓜块软糯香甜,和米饭搭配得天衣无缝。
&34;我再添点&34;最年轻的李叔红着脸站起来,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添饭了,整桌人属他吃的最快。
林嘉树今天也没少帮忙,这会捧着银耳汤,若有所思地看着这一幕。他悄悄凑近苏砚秋:
&34;你们家这菜是不是浇了你弟弟说的那个自制&39;营养液&39;?&34;
苏砚秋笑而不答,反而说,&34;你手上端的就是我们后山包林种的银耳,你尝了没?&34;
林嘉树赶紧回神,用勺子舀起一勺,琥珀色的液体浓稠绵密,胶质浓得能拉丝,送进嘴里那感觉可以借用现在一款巧克力的广告词了“纵享丝滑”。
他突然抬头:&34;这个检测过营养成分吗?我感觉营养都超标了,我从来没喝过这么浓稠的银耳汤。&34;
院子里突然安静了一秒。外公哈哈大笑:&34;庄稼把式吃饭讲什么检测!好吃就多吃!&34;
帮忙的人附和着笑起来,又争先恐后地去盛第三碗汤,今天这顿饭,吃的属实过瘾。
而屋檐下,两只小狗居然没去抢苏砚舟偷偷扔下来的红烧肉,而是为了其他人掉落下来的一块南瓜打得不可开交——看来即便是动物,也抵挡不了这些灵蔬的诱惑。
而这时,有另一个人开着车,带着他们超市的生鲜超市的蔬菜采购部的黄文行使在进入北乡的路上。
初秋的阳光红艳艳的刚从东方升起,赵明的黑色suv已经盘旋在北乡的山路上。副驾驶上的黄文死死抓着扶手,每次急转弯都忍不住倒吸凉气。
&34;赵哥,这路也太&34;又一个陡坡让黄文的后半句话变成了惊呼。
赵明打着方向盘,眼睛扫过路边的梯田:&34;所以才说这儿有好东西。你瞧那些菜地,全是农家肥浇出来的。&34;
两人第一站停在擂鼓镇农贸市场。刚下车,湿润的山风就裹着泥土和蔬菜的清香扑面而来,这里的温度倒是比城里低上不少,竟然已经没有那么炎热了。市场里人头攒动,摊位上堆满沾着晨露的时令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