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凌晨三点的书房微光
云天3号审批通过后的第五十八天,凌晨三点,叶家别墅陷入了一种近乎凝滞的寂静。智能温控系统将室内温度稳定在22.5c,湿度精确到45%,空气循环系统发出的低鸣被压缩在20分贝以下,理论上,这是人类睡眠的最佳环境参数。但叶可南的大脑却像一台超频运转的服务器,拒绝进入休眠模式。
他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的草稿纸上布满了复杂的拓扑学公式,红蓝两色笔迹交织成一张立体的思维网络。他正在尝试破解“克莱因瓶在十一维空间中的自我映射”难题——这个问题与云天3号的虫洞稳定机制隐隐相关,父亲叶云天曾半开玩笑地说:“解开它,你就能摸到时空的脉搏了。”
笔尖在纸面停顿了超过十秒。叶可南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目光落在公式链的断裂处。他需要参考《高维拓扑与时空结构》里的一个经典模型,那本书放在一楼书房靠窗的第三排书架,书脊上有他做过的特殊标记——一个用数学符号组合成的微型笑脸。
起身时,木质地板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轻响。叶可南的脚步很轻,他对别墅里的每一块地板的承重反馈都了如指掌,甚至建立过一个“夜间行走噪音最小化路径模型”。从二楼卧室到一楼书房,最优路线是沿着楼梯扶手内侧的边缘下行,经过客厅时避开波斯地毯的边缘——那里的纤维摩擦声会比其他区域高出3分贝。
书房的门虚掩着,留出一道不到两指宽的缝隙。
叶可南的脚步顿住了。
按照他的“家庭活动概率模型”,这个时间点,书房应该处于绝对的封闭状态。母亲林月瞳有睡前锁好书房的习惯,这个行为的执行概率是99.7%,唯一的例外是她深夜突发灵感需要记录,但那种情况下,书房里会亮起她惯用的暖黄色台灯,而不是……
门缝里透出的是冷白色的光线,强度稳定在60流明左右,这是书房应急灯的参数,通常只在主电源故障时才会启动。更让叶可南警觉的是,他听到了键盘敲击声——不是母亲常用的无线键盘那种柔和的硅胶触感音,而是一种带着金属质感的清脆声响,间隔均匀得像是节拍器。
他的心跳频率产生了一个微小的波动,偏离了日常的68次/分钟。
叶可南放轻呼吸,像一个潜行的几何学家,将自己的影子贴在走廊的墙面上,视线通过门缝的几何中心,精准地切入书房内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熟悉的背影。
林月瞳穿着她常穿的米白色真丝睡袍,长发松松地挽在脑后,露出纤细的脖颈。她正站在靠窗的书架前,手里拿着的东西在冷光下反射出银亮的光泽——叶可南的瞳孔微微收缩,那是“生物识别适配装置”,一个形似银色手环的精密仪器,母亲称之为“云天3号的基因钥匙”。
部件B。叶可南在心里给它标上了代号。作为云天3号与人体基因匹配的核心部件,这个手环内部封装着纳米级的基因传感器,能在0.3秒内完成使用者的dnA序列比对,是防止虫洞能量场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关键屏障。
母亲深夜在书房拿这个做什么?
叶可南的目光聚焦在“母亲”的手上。林月瞳有个习惯,每次拿起这个手环,都会先用指腹轻轻擦拭表面的指纹传感器,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初生的婴儿——这个动作的平均持续时间是2.3秒,力度曲线呈现平滑的波浪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