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懂云天 作品

第3章 凌晨三点的书房微光(第2页)

但眼前的“母亲”,手指的动作却带着一种近乎粗暴的决绝。

她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手环内侧的边缘,指甲几乎要嵌进金属缝隙里,另一只手拿着一把微型螺丝刀,以一个精准的45度角撬动着什么。那不是拆卸,更像是一种破坏性的剥离。叶可南甚至能通过光线的反射,看到手环表面出现了一道细微的划痕——这在现实中是绝不可能发生的,母亲对这个装置的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她的那些诺贝尔奖提名证书。

键盘敲击声再次响起。“母亲”侧身走向书桌,叶可南的视线捕捉到了她敲击键盘的手指。节奏。

这是叶可南建立的“家庭行为轨迹模型”中最核心的参数之一。他曾用三个月时间,记录家人敲击键盘的间隔、力度、手指交替频率,建立了一套独一无二的“行为指纹”。母亲的敲击模式是典型的“双峰型”,在输入英文和数字时会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间隔波动范围在0.2-0.8秒之间,带着生物特有的随机性。

而此刻,“母亲”的每一次敲击,间隔都稳定在0.4秒,力度均匀得像机器校准过,指尖起落的角度误差不超过1度。这不是人类的行为模式,更像是一段被编译好的程序在执行指令。

叶可南的大脑飞速运转,将眼前的信息输入模型:异常的光线、非典型的时间点、违背习惯的动作、机械性的行为节奏……计算结果显示,“此人是林月瞳”的概率正在急剧下降,已经跌破了30%的置信区间。

就在这时,“母亲”似乎完成了操作,转过身来。

叶可南的呼吸瞬间停滞了。

在“母亲”左耳后的位置,有一个极其微小的圆形端口,直径大约3毫米,边缘泛着金属的冷光。端口周围的皮肤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紧绷感,像是后期植入的痕迹。

林月瞳教授,这位以“拒绝任何人体植入技术”闻名的生物学家,绝对不可能有这样的东西。

这不是母亲。

这个认知像一道冰冷的几何定理,瞬间在叶可南的思维体系中确立。他下意识地向后退了半步,鞋跟不小心碰到了走廊的踢脚线,发出一声微不足道的轻响。

书房里的动作骤然停止。

“母亲”猛地抬起头,目光精准地锁定了门缝的方向。那眼神里没有丝毫睡意,只有一种近乎电子元件般的冰冷警惕,与母亲平日温和的目光截然不同。

她的反应速度快得超出了人类的生理极限。几乎在抬头的同一瞬间,她已经将一枚从手环里拆出来的微型芯片——那芯片大约只有指甲盖大小,表面布满了肉眼难辨的生物电路——塞进了一个黑色的胶囊状容器里。

叶可南看到她的手腕极快地翻转了一下,动作幅度不超过15度,但在那一瞬间,空气似乎出现了一道极其细微的扭曲。

那是空间褶皱。

叶可南在父亲的实验室见过无数次这种现象——云天3号的短距穿越效应启动时,能量场会对周围空间产生0.01秒的扭曲,形成一道肉眼几乎不可见的涟漪。此刻,那道褶皱就出现在“母亲”身前,像一张被瞬间捏合又松开的纸。

下一秒,“母亲”的身影连同那道褶皱一起,消失在了书桌后方。没有光芒,没有声响,就像一个坐标点被从三维空间里直接抹去。

书房里的冷白光依旧亮着,键盘还保持着被敲击后的倾斜角度,一切都像从未有人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