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2025年前·光隙中的虫洞与绿芽
2018年的龙青大学物理系实验室,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23岁的叶云天正盯着光学实验台,指尖捏着一枚半旧的激光发射器——这是他从父亲的私人实验室里“借”来的设备,机身还留着淡淡的金属凉意。实验台上摊着密密麻麻的演算纸,最顶端的一行字被红笔圈了三遍:“当光波衍射角度突破17.3°,空间曲率将产生非线性畸变——虫洞雏形或可观测”。
这是叶云天研究“光致空间跃迁”的第三个年头。作为叶氏集团的独子,他本可以像其他富家子弟一样,毕业后直接进入家族企业执掌大权,但他偏要一头扎进物理系。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同学总笑他“放着金山不挖,偏要跟光子较劲”,可叶云天心里清楚,他要挖的不是金山,是能撕开空间壁垒的“光”。
那天下午,当激光束通过特制棱镜,衍射角度在仪器显示屏上跳至17.31°的瞬间,实验台中央突然泛起一层淡蓝色的光晕——像是水面被投入石子,空气竟泛起了涟漪。叶云天屏住呼吸,伸手去碰那层光晕,指尖传来一阵轻微的麻痒,仿佛触碰到了某种看不见的薄膜。他立刻取来一枚苹果,轻轻放在光晕中央。下一秒,苹果凭空消失了。
没有爆炸声,没有光影闪烁,就像从未存在过。叶云天盯着空无一物的实验台,心脏狂跳——他知道,自己触碰到了某种远超现有物理学认知的边界。但狂喜很快被冷静取代:苹果去哪了?是穿越了空间,还是在畸变中被彻底分解?他反复调整衍射角度,苹果再也没有出现过,只在某次实验中,观测到空气中残留的微量碳元素——那是苹果的组成成分之一。
“还不够。”叶云天在实验日志上写下这三个字,笔尖划破纸面。这一“不够”,就是五年。
2023年,叶云天28岁。他的实验室从龙青大学的角落,搬到了叶氏集团专门为他建造的“光隙实验室”——整栋建筑采用防电磁干扰材料,顶层是可开合的穹顶,方便观测天体光学数据。这五年里,他几乎住在实验室,每天睡眠不超过四个小时,桌上的咖啡杯堆成了小山,演算纸用掉了整整三箱。实验次数从1次、10次、100次,慢慢累积到271次。
第271次实验那天,实验室的监控录像记录下了这样一幕:叶云天穿着白色实验服,眼底带着浓重的青黑,手里捧着两个通体银白的金属盒——他称之为“A盒”(发射端)与“B盒”(接收端)。A盒内装着一枚新鲜的草莓,B盒放在十米外的实验台上。当激光衍射角度再次突破17.3°,A盒内的淡蓝色光晕再次亮起,草莓瞬间消失;与此同时,十米外的B盒突然发出“咔嗒”一声轻响,打开后,那枚草莓正静静地躺在里面,连表面的水珠都未曾掉落。
“成功了!”叶云天猛地攥紧拳头,声音沙哑却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他跑过去拿起草莓,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口腔里散开——这不是幻觉,不是分解后的残留,是真正的“空间穿越”。
接下来的半年,叶云天开始升级设备。他将A盒与B盒的体积扩大,从最初只能容纳苹果,到能装下2立方米的物体;他优化光波发生器,让衍射角度的控制精度达到0.001°;当机器能稳定传送书籍、工具甚至小型家具后,他把目光投向了活物——三只小白鼠。
前三次实验全失败了。第一只小白鼠在传送后全身器官衰竭,第二只消失后再也没有出现,第三只虽然存活,却失去了行动能力。叶云天盯着实验报告,手指轻轻敲击桌面——问题出在“空间跃迁过程中的生物应激反应”。他花了三个月调整光波频率,在B盒内加装了“生物缓冲层”,模拟地球重力与气压环境。
第四次实验,当小白鼠从B盒里钻出来,好奇地啃咬叶云天递过去的面包屑时,实验室里响起了久违的掌声——那是叶云天的助手们,他们跟着叶云天熬了无数个通宵。那天晚上,叶云天给这台机器起了个名字:“云舟0号”。“云”是他的名字,“舟”是载着物体穿越空间的船,他想让这台机器,未来能像船一样,载着人类突破空间的限制。
就在叶云天为云舟0号的试用做准备时,他收到了一封来自敏青大学的邮件,发件人是林月瞳。
叶云天和林月瞳认识了二十年。林月瞳出身贫寒,父母早逝,是叶云天的父亲资助她从小学读到大学。18岁那年,林月瞳以全市理科第二的成绩考入敏青大学化学系,主攻植物分子生物学。23岁时,她研发出了一种新型植物生长素,能让植物生长速度提升5倍,导师为其命名为“月瞳素”——这是敏青大学首次以学生名字命名的科研成果。
邮件里,林月瞳说有重要的事情要跟他说,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叶云天驱车赶到敏青大学时,看到的不只是林月瞳,还有一个和她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