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懂云天 作品

第2章 农民蜕变·科技修行路(第2页)

张教授愣住了,他教了几十年书,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直接”的学生。他扶起3号叶云天,看到他眼里的执着,不像那些为了找好工作而学科技的学生,而是真的想把知识用在“帮别人”上。“你以前接触过科技吗?”

3号叶云天摇摇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以前觉得科技是‘妖物’,什么都不懂,连电力知识都不会。”

“没关系,不懂可以学。”张教授笑了,“但学科技很辛苦,要从基础的数学、物理开始,还要学编程、机械原理,你能坚持吗?”

“能!”3号叶云天立刻点头,“不管多辛苦,我都能坚持!”

从那天起,3号叶云天就成了未来科技学院最“拼命”的学生。他没有基础,就每天早上5点起床,背数学公式、物理定律,笔记写满了三个笔记本;他不会编程,就抱着电脑坐在实验室里,对着教程一遍遍地练,手指磨破了就贴个创可贴,继续敲键盘;他看不懂机械图纸,就拿着废零件,对照图纸一点点拼装,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

张教授每天早上来实验室,都能看到3号叶云天趴在桌子上睡觉,电脑屏幕还亮着,上面是没编完的程序;晚上离开时,还能看到他在调试机器人,额头上满是汗水。有一次,张教授看到他用实验室里废弃的电路板、电机和塑料壳,组装出了一个巴掌大的机器人——机器人的脑袋是个旧灯泡,身体是个小铁盒,却能说话、走路,还能帮他递工具。

“你给它起名字了吗?”张教授问。

“叫小星。”3号叶云天摸了摸机器人的“脑袋”,眼里满是笑意,“它晚上陪我学习,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能给我照亮。”

小星的“眼睛”(两个Led灯)闪了闪,用稚嫩的电子音说:“叶云天,加油!还有3天,你的Ai灌溉程序就能编完了!”

张教授看着这一幕,心里突然很动容。他教过很多聪明的学生,却很少有人像3号叶云天这样,把“学科技”当成“救人的本事”——他不是为了名利,不是为了新奇,而是为了远方的亲人、家乡的土地。张教授拍了拍3号叶云天的肩膀,认真地说:“孩子,你不是为自己学,是为别人学,这份心比什么都重要。从今天起,我把毕生所学都教你,一定让你能带着真本事回去。”

接下来的日子,3号叶云天学得更刻苦了。张教授把自己的笔记、研究资料都给了他,还带着他去农田里实践,教他怎么根据土壤情况调整Ai机器人的参数,怎么设计适合3号宇宙的抗震房(考虑到3号宇宙没有大型工厂,张教授还帮他简化了结构,用当地能找到的材料就能建造)。

3027年的一年时间,在3号宇宙不过是10天。当3号叶云天能独立编写Ai农业程序、能组装出完整的播种机器人、能画出抗震房的详细蓝图时,张教授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银色的胶囊——只有拇指大小,表面刻着复杂的纹路。

“这是‘科技胶囊’。”张教授把胶囊递给3号叶云天,“里面用纳米技术储存了所有你需要的东西:Ai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抗震房的材料配方、小麦增产的基因优化数据,还有我整理的‘简易科技手册’,教你怎么在没有大型设备的情况下,生产这些东西。”他看着3号叶云天,眼里满是期待,“这里面的东西,足够你改变3号宇宙的云芳镇了。”

3号叶云天握紧科技胶囊,胶囊的金属外壳带着微凉的温度,却让他的心里滚烫。他低头看向手里的小星,小星的Led灯闪着柔和的光,电子音也变得温柔:“叶云天,我们可以回去帮林月瞳了。”

“嗯。”3号叶云天点头,声音有些哽咽,“回去后,我们先帮月瞳证明科技不是灾祸,再帮乡亲们种出高产的麦子,建起抗震的房子——让云芳镇,也变成像新云芳镇这样的好地方。”

那天下午,3号叶云天带着小星,来到未来科技学院的图书馆。他打开张教授给的“时空定位仪”,屏幕上显示着一道淡紫色的信号——是未来虫洞的能量波动,48小时后,3号宇宙的老槐树下,会出现能让他们回去的通道。

他坐在图书馆的窗边,看着外面的飞行汽车掠过,看着试验田里的Ai机器人在忙碌,手里的科技胶囊泛着微光。他想起3号林月瞳在土坯房里擦月瞳0号残骸的样子,想起村长孙子递给他月瞳素晶体时亮晶晶的眼睛,想起张教授说的“科技是为了让生活更好”——他知道,自己的“修行路”还没结束,回去后的每一步,才是真正的考验。

但这一次,他不再害怕“科技”,不再迷茫方向。他的手里握着未来的希望,心里装着家乡的牵挂,还有小星陪在身边——这场从“农民”到“科技学习者”的蜕变,不是结束,是他带着3号宇宙走向新生的开始。

图书馆的电子钟显示,距离未来虫洞峰值,还有47小时。3号叶云天打开Ai编程软件,最后检查了一遍“小麦灌溉Ai程序”——这是他要带回去的第一份“礼物”,他要让3号宇宙的人知道,科技,真的能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