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懂云天 作品

第1章 云芳试点·AI破耕难(第2页)

一周后的清晨,云芳镇的农民们自发地聚到了麦田边。让他们惊讶的是,原本发黄的西南角麦苗,竟然跟其他区域的麦苗一样,冒出了深绿色的新叶,株高也赶上了旁边的麦子,连叶尖的光泽都透着健康。李奶奶蹲在西南角的麦田里,掐了一片叶子放在手里揉了揉,又走到旁边的麦田掐了一片——手感、颜色,一模一样。

“真变好了!”李奶奶站起身,声音都有些发颤,“这小机器真是能‘看’出地缺啥?比我这七十年的老经验还准!”

农民们立刻围了上来,有的凑到林月瞳的仪器前,有的拉着叶云天问东问西。叶云天趁机拿起仪器,给大家展示屏幕上的数据:“这不是‘神’,是科技检测的数据分析。这台监测仪能通过土壤的光谱反应,测出氮、磷、钾这些元素的含量,还能对比小麦不同生长期的需求,算出该补多少肥。就像医生给人看病,先查清楚病因,再对症下药,土地才能长得好。”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以前咱们施肥靠经验,多了浪费,少了不够。现在用科技算准了,既能让麦子长得好,又能省下肥料钱,这不比‘凭感觉’强?”

农民们听得连连点头,张婶甚至拉着林月瞳的手问:“那这仪器能不能测我家菜园子?我家的白菜总长得小,是不是也缺啥?”

看着大家从怀疑到主动请教的转变,叶云天心里有了主意。当天傍晚,他就在村委会的院子里召集了村民,把成立“云芳科技合作社”的想法说了出来。

“现在机器人、监测仪这些设备,大家也看到效果了,但要是每家每户都买一套,成本太高,小户人家根本负担不起。”叶云天站在院子中央,身后的黑板上写着合作社的章程,“所以我想牵头成立合作社,把设备统一管理,大家自愿加入,只用按每年收成的5%缴纳设备使用费。平时设备的维护、维修,还有技术指导,都由合作社负责,大家不用再担心机器坏了没人修,也不用怕学不会用。”

话音刚落,就有村民举手:“叶同志,5%会不会太多了?要是收成不好,那不白交了?”

“大家放心,”叶云天早有准备,他拿出平板,调出之前的测算数据,“按去年的平均亩产,再加上科技种植能提升的30%产量,就算扣掉5%的使用费,大家每亩地还能多赚200块以上。而且合作社还会统一联系收购商,给大家争取更好的价格,算下来只会多赚,不会少赚。”

他又指了指村委会旁边的空仓库:“那间仓库已经收拾好了,第一批Ai播种机、土壤监测仪,还有即将到的除草机器人,都会放在那里,由小星负责日常调度和维护。大家加入后,只要提前在合作社登记,就能预约设备使用时间,不用再抢着排队。”

村民们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有的跟身边人算着账,有的回忆着这半个月来机器人带来的变化。最后,村长第一个举起手:“我加入!我家那十亩地,今年就交给合作社了!”

有了村长带头,村民们纷纷响应。当天晚上,合作社的登记本上就签满了名字——云芳镇一共120户农民,80%都报了名。

三天后,合作社的仓库正式启用。叶云天和林月瞳带着村民们打开仓库门时,里面的景象让所有人都眼前一亮:靠墙的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土壤监测仪,每台仪器上都贴着编号和使用说明;中间的空地上,十台Ai播种机并排停放,银色的机身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角落里,两台刚运到的除草机器人正由小星进行开机调试,全息屏上跳动着“识别模型适配完成”的提示。

小星飘到仓库中央,全息屏亮起“云芳科技合作社启动成功”的字样,电子音里带着几分轻快:“各位社员,合作社现有设备:Ai播种机10台、土壤监测仪20台、Ai除草机器人2台、智能灌溉控制器5套。如需使用,请通过合作社App或现场登记预约,我将为大家提供最优调度方案。”

村民们走进仓库,有的轻轻摸了摸播种机的履带,有的拿起监测仪翻看说明,脸上满是新奇和期待。王大叔看着眼前的设备,转头对叶云天说:“叶同志,以前总觉得科技是城里人的玩意儿,跟咱们农民没关系。现在才知道,这科技啊,是真能帮咱们种地的好东西!”

叶云天笑着点头,目光扫过仓库里的设备,又望向窗外的麦田——夜色里,麦田的轮廓隐约可见,再过几天,除草机器人就要开进这片田里,为麦苗清除杂草。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从这间仓库里走出去的,不只是一台台机器,更是3号宇宙农业革新的第一缕光,是打破反科技壁垒的第一块砖。

仓库的灯光亮了很久,直到深夜才渐渐熄灭。月光洒在仓库的屋顶上,与里面的设备微光交相辉映,像是在为这片土地的新生,写下最温柔的注脚。3号宇宙的第一个科技农业组织,就在这样的夜晚,正式踏上了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