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云芳试点·AI破耕难
晨光把云芳镇的麦田染成了金绿色时,小星的全息屏已经亮起了第三个进度条。十台小型播种机器人呈“品”字形散开,银灰色的履带碾过带着露水的土块,发出细碎的“沙沙”声——那是履带自带的碎土齿在把结块的泥土揉碎,为麦种铺出松软的“温床”。每台机器人的前端,机械臂以每秒两次的频率精准下种,麦种落入土坑的瞬间,后端的覆土板就会轻轻推过,将土坑抚平,连一丝多余的痕迹都没留下。
3号叶云天站在田埂的高坡上,手里的平板实时同步着小星的数据:已作业时间1小时58分,完成面积49.7亩,平均间距25.1厘米,误差±0.9厘米,播种深度5.2厘米。他指尖在屏幕上轻点,调出去年同期的手工播种记录——同样50亩地,12个农民从清晨忙到日落,连午饭都在田埂上扒拉两口,足足用了3天,最后丈量间距时,最大误差能到8厘米,有的地方种子挤在一块儿,有的地方却空出半尺宽的“秃带”。
“叶同志,这……真快到50亩了?”村长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老人手里攥着一把木质卷尺,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他昨天还跟老伴念叨,觉得这些“铁疙瘩”顶多是新鲜玩意儿,哪能真比得过老农民的手?可现在亲眼看着机器人像流水般过田,心里的怀疑早被惊得没了影,只想着亲自验证一下。
叶云天笑着点头:“您去量量就知道了,随便挑哪块刚播完的地。”
村长立刻下了田埂,蹲在最近的一片播完种的麦田里。他先把卷尺的一端按在一个土坑的痕迹上,顺着麦垄拉直,眼睛凑到刻度上仔细看——25厘米整。他又换了个位置,再量,24.8厘米。连着量了五处,最大的差也不过1厘米。老人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又走到去年手工播种的旧田垄旁——那里还留着去年收割后的麦茬,麦茬间的距离忽近忽远,有的地方三根麦茬挤在半尺宽的地方,有的地方却能塞进两个拳头。
“啧啧……”村长咂着嘴,声音里满是叹服,“以前手工播种,眼睛瞅着、手比划着,播到下午眼酸手麻,间距就歪了。收的时候,密的地方麦子长得细弱,疏的地方就少收一大片,一亩地差个百八十斤都是常事。这‘铁疙瘩’倒好,走得匀、下种准,比人靠谱多了!”
他的话刚落,旁边的王大叔就凑了过来,手里还提着半袋没播完的麦种。上次他把自家三分地交给机器人播,今天特意来看看进度,这会儿见村长都认了,胆子也大了起来:“叶同志,那下次除草能不能也用这东西?我家那二亩地,每年除草都要弯着腰薅,我这老腰蹲一会儿就直不起来,儿子在外打工,儿媳一个人薅完得掉半斤汗。”
这话一出,周围的农民都跟着点头。张婶也接过话茬:“可不是嘛!去年夏天除草,我家丫头中暑了,躺了两天才缓过来。要是这机器人能除草,那可真是救了我们的命了!”
小星的全息屏突然转向王大叔,柔和的电子音响起:“王大叔,我已记录您的需求。Ai除草机器人可通过光谱识别区分麦苗与杂草,除草效率为2亩/小时,且不会损伤麦苗根系。目前1号宇宙的林晓工程师已在调试适配3号宇宙杂草种类的识别模型,预计10天后可运抵云芳镇。”
王大叔愣了愣,随即笑出了褶子:“还能记需求?这‘铁疙瘩’不光能干活,还能听话!”田埂上的农民们也跟着笑起来,之前对机器人的警惕,这会儿全变成了盼头。
等播种机器人完成最后0.3亩作业,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小星的全息屏亮起“作业完成”的绿色提示时,3号林月瞳提着土壤监测仪走了过来。她刚从镇西头的麦田回来,仪器屏幕上还亮着一串数据,其中西南角那片区域的钾含量数值格外低——只有0.2g/kg,远低于小麦拔节期需要的0.5g/kg。
“叶云天,西南角那片地缺钾,得补施钾肥。”林月瞳把仪器递给他,指尖点在屏幕上的红色区域,“我刚才扫了一遍,那片地的麦苗已经有点发黄了,再拖几天,可能会影响拔节。”
叶云天刚要说话,旁边的李奶奶就凑了过来,看着仪器上的红色区域,皱着眉说:“林丫头,你这小机器能看出地缺啥?我活了七十岁,只知道地里缺肥了就撒点有机肥,哪能精准到缺‘钾’?再说西南角那片地,去年还收得不错呢,今年咋就缺这个了?”
其他农民也跟着附和,有的说“老经验才靠谱”,有的说“机器哪能比过人的眼睛”。林月瞳没急着解释,只是对小星下达了指令:“调度两台施肥机器人,携带钾肥,前往西南角区域,按每亩15公斤的量补施,施肥深度10厘米,避开已播种的麦种。”
小星立刻响应,两台原本在待命的机器人转了个方向,朝着西南角的麦田驶去。它们的施肥口精准对准麦垄间的空隙,肥料均匀地撒在土里,再用后端的小犁翻埋,动作比人工撒肥规整多了。
“大家要是不放心,咱们等一周再来看。”林月瞳收起仪器,对围过来的农民们说,“到时候要是西南角的麦苗没变好,我跟叶同志给大家赔礼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