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懂云天 作品

第2章 抗灾科技·温室护苗安(第2页)

“叶同志,林丫头,你们来啦!”王大叔看到叶云天和林月瞳,笑着直起身,手里还举着一个刚摘的番茄,“快尝尝,这番茄比夏天露天种的还甜,水分也足!”

叶云天接过番茄,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没有一丝酸涩,比他在1号宇宙吃过的番茄还要好吃。“味道真不错,今年能收多少?”

“第一批估计能收1000斤!”王大叔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他指着旁边的黄瓜架,“你看那黄瓜,也快熟了,估计下周就能摘。还有那边的青椒,长得比拳头还大!”

林月瞳拿出平板,调出温室的生长数据:“这些番茄从育苗到成熟只用了60天,比露天种植早了2个月。而且因为温室内的环境可控,没有病虫害,也不用打农药,是纯绿色的,收购商已经提前预定了,价格是露天番茄的两倍。”

“两倍?”王大叔愣了一下,随即笑得更开心了,“那我这1000斤番茄,能卖不少钱啊!以前冬天哪有新鲜菜卖?都是秋天囤的白菜萝卜,吃一冬天都吃腻了。现在倒好,冬天也能有新鲜番茄、黄瓜吃,还能卖这么好的价钱,这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他一边说,一边把摘好的番茄装进箱子里,箱子上贴着“云芳科技温室种植”的标签——这是合作社特意设计的,用来区分科技种植的农产品,没想到刚挂出去,就有县城的超市来订货,说要放在“优质农产品”专区卖。

随着干旱的持续,云芳镇的智能滴灌和温室成了周边乡镇的“救命稻草”。不仅黄沙镇,清溪镇、石头镇的农民都纷纷申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的设备订单排到了一个月后,技术员们每天都忙着去各个乡镇安装滴灌系统、调试温室设备,小星的全息屏每天都要处理上百条预约信息,却依旧有条不紊。

而更让叶云天和林月瞳惊喜的,是农民们抗灾意识的转变。

以前一遇到灾害,农民们最先做的就是去镇上的庙里求神拜佛,烧上几炷香,盼着老天开恩。可这次干旱,云芳镇的农民们却主动跑到合作社,围着技术员问滴灌系统的原理,缠着小星讲温室的调控方法。合作社每周组织的抗灾科技培训课,每次都坐满了人,村委会的院子里摆满了小板凳,连墙根下都站满了人。

培训课上,小星会用全息投影展示滴灌系统的运作流程,把复杂的原理变成简单的动画——比如传感器怎么“感知”土壤湿度,滴灌带怎么“判断”供水量,雨水回收系统怎么“过滤”杂质。农民们看得很认真,有人拿着笔记本,把重点一条一条记下来,字迹歪歪扭扭,却写得很整齐;有人用手机拍着投影,说要发给在外打工的儿子看;还有人时不时举手提问,问题从“滴灌带冻住了怎么办”,到“温室的补光灯坏了怎么修”,甚至还有人问起了和农业无关的事。

“叶同志,”培训课快结束时,李奶奶颤巍巍地举起手,她以前是求神最积极的人,这次却拿着笔记本,记了满满好几页,“我想问一下,这科技能不能做能抗地震的房子?我们村去年地震,塌了不少屋,我家的土坯房也裂了缝,现在住着总怕塌了。”

她的话一出,不少农民都跟着点头。张婶也说:“是啊叶同志,要是能住上不怕地震的房子,我们就不用再怕天灾难了!”

叶云天看着他们期待的眼神,心里很清楚,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房子的问题,更是农民们对科技从“依赖”到“信任”的转变——他们不再只把科技当成种地的工具,而是开始相信,科技能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难题,能给他们带来更安稳的生活。

他走到李奶奶身边,蹲下身,看着她笔记本上的字,认真地说:“李奶奶,您放心。等农业科技这边稳住了,我们就着手研究抗震房。到时候,咱们云芳镇的人,都能住上又安全又舒服的房子,再也不用怕地震了。”

李奶奶听了,笑得眼睛都湿了,她用袖子擦了擦眼角,又低头看了看笔记本上记的“滴灌系统维护要点”,小声说:“以前总觉得科技是啥了不起的东西,离咱们农民远得很。现在才知道,科技就是帮咱们种地、帮咱们抗灾、帮咱们住安稳房子的好东西。”

培训课结束时,天已经黑了。村委会的院子里亮起了路灯,农民们三三两两地走回家,手里拿着合作社发的科技手册,有的还在讨论着今天学到的知识。小星的全息屏还亮着,正在给没听懂的农民重复讲解滴灌系统的维护方法,柔和的蓝光映在农民们认真的脸上,像是在夜色里点亮了一盏盏希望的灯。

叶云天和林月瞳站在院子门口,看着农民们远去的背影,又望向东边的温室——温室的补光灯还亮着,粉红色的光透过透明的聚碳酸酯板,在夜色里形成一片温暖的光晕,像是在守护着里面生长的蔬菜,也守护着这片土地上越来越浓的希望。

他们知道,这场百年干旱带来的不仅是危机,更是机遇——它让3号宇宙的农民们真正看到了科技的力量,让反科技的壁垒在不知不觉中瓦解,让“科技能让生活更好”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更深的根。而这,只是3号宇宙农业革新的第二步,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此刻,他们已经看到了清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