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抗灾科技·温室护苗安
入夏后的第三十天,3号宇宙的云芳镇被裹进了一场灼人的热浪里。太阳像个烧红的铜盘悬在头顶,连风都带着焦味,吹过麦田时,不再是往日的麦浪翻滚,而是扬起一层细碎的黄土。田埂上的土块裂成了巴掌大的碎块,用脚一踩就簌簌往下掉渣,裂缝深得能塞进半根手指——这是云芳镇老一辈人都没见过的干旱,气象台的广播里每天都在重复“百年不遇”,可对农民来说,这四个字的重量,是眼看着自家麦田一天比一天枯萎的绝望。
清晨五点,叶云天就被窗外的喧闹声吵醒了。他走到院门口,看见十几个穿着补丁衣裳的农民站在合作社门口,领头的是黄沙镇的王镇长,皮肤被晒得黝黑,嘴唇裂着几道血口子,手里攥着一把枯黄的麦苗,麦苗的根须干得像草绳,一碰就碎。
“叶同志,求你救救我们的麦子!”王镇长一看见叶云天,就快步走了过来,声音带着哭腔,“黄沙镇的麦田全干了,土都裂到一尺深,麦苗从根开始枯,昨天我去看,连刚冒头的新叶都卷成了筒子。再这么旱下去,今年就得绝收了!”
他身后的农民也跟着附和,有人举起手里的空水桶:“井里的水都快抽干了,漫灌了两天,水刚浇下去就没影了,地里连点湿痕都留不下!”还有人抹着眼泪:“我家娃还等着卖了麦子交学费,这要是绝收了,可咋整啊……”
叶云天看着他们手里枯黄的麦苗,又望向远处的天空——万里无云,太阳已经开始发辣,这样的天气,传统的漫灌根本起不了作用,只会白白浪费宝贵的水资源。他拍了拍王镇长的肩膀:“走,先去我们云芳镇的麦田看看。”
一行人跟着叶云天往麦田走,越靠近云芳镇,越能感觉到不一样。远处黄沙镇的麦田是一片灰黄色,像是被大火烧过,而云芳镇的麦田却透着鲜活的绿,麦叶舒展着,在阳光下泛着健康的光泽,连田埂上的土都带着几分湿润。
“这……这是咋回事?”王镇长停下脚步,指着云芳镇的麦田,眼睛瞪得溜圆,“同样的天,咋你们的麦子长得这么好?”
叶云天弯腰拨开麦垄,露出埋在土里的黑色滴灌带——滴灌带表面有细密的小孔,正以每秒一滴的速度,将水精准地滴在麦苗的根部,土壤被浸润出一圈浅褐色的湿痕,既没有多余的水分蒸发,也没有浪费。在滴灌带旁边,还插着一个巴掌大的银色传感器,传感器的指示灯每隔几秒就闪一下,像是在实时监测着什么。
“这是智能滴灌系统。”林月瞳拿着平板走了过来,屏幕上跳动着土壤湿度的数据,“我们在每片麦田里都装了土壤湿度传感器,只要监测到湿度低于30%,系统就会自动启动滴灌,每株麦苗的供水量都是按它的生长需求算好的,不多不少,刚好能被根系吸收。”
她又指向合作社仓库旁边的蓄水池:“而且我们还装了雨水回收系统,下雨的时候,仓库屋顶的雨水会顺着管道流进蓄水池,经过过滤后再接入滴灌系统。上次下的那场小雨,我们回收了20吨水,够这片麦田用半个月了。”
王镇长蹲在地里,看着水滴顺着滴灌带落在麦苗根部,又摸了摸湿润的土壤,手指捏了捏,土块能揉成泥团,不像黄沙镇的土,一捏就碎。他站起身,突然抓住叶云天的手:“叶同志,我们黄沙镇也想装这东西!多少钱都行,不能让麦子就这么渴死!”
他身后的农民也纷纷点头,有人急切地问:“我们现在加入合作社还来得及吗?只要能保住麦子,我们啥都愿意干!”
叶云天看着他们急切的眼神,心里也松了口气——这不仅是保住一片麦田,更是让更多人看到科技抗灾的力量。他点头:“来得及!合作社的滴灌设备还有库存,今天就能安排人去黄沙镇安装,传感器的数据会同步到小星的系统里,我让小星帮你们盯着湿度,保证麦子能喝上水。”
王镇长激动得连连点头,转身对身后的农民喊:“听见没?咱们的麦子有救了!都跟着叶同志的人去装设备,千万别偷懒!”
看着他们匆匆忙忙跟着合作社的技术员去黄沙镇,林月瞳笑着对叶云天说:“这下好了,周边乡镇肯定都会来申请加入,合作社的规模要扩大了。”
叶云天望着眼前绿油油的麦田,又看向镇子东边——那里有五座刚建好的智能温室,透明的聚碳酸酯板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蓝光,像是五座守护着希望的玻璃房子。“不止是滴灌,温室那边也该有收获了。”
云芳镇的智能温室是半个月前建好的,五座温室并排立在镇子东边的空地上,每座都有半个足球场大。走进温室的瞬间,一股温暖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和外面的燥热截然不同——外面的气温已经超过35度,可温室内的温度却稳定在25度,湿度计显示60%,刚好是蔬菜生长的最佳环境。
温室的顶部装着智能遮阳板,根据太阳的角度自动调节开合,避免强光灼伤蔬菜;四周的通风口会定时开启,更换新鲜空气;地面上的管道和滴灌系统相连,为蔬菜提供精准的水分和养分;最特别的是悬挂在棚顶的补光灯,发出柔和的粉红色光——这是小星根据蔬菜的光合作用需求,调配出的最优光谱,能让蔬菜在光照不足时也能正常生长。
此刻,温室里的番茄藤已经爬满了支架,绿油油的叶子间挂着一串串红彤彤的番茄,有的还带着淡淡的青色,像一个个小灯笼。王大叔正拿着篮子,小心翼翼地摘着成熟的番茄,他的动作很轻,生怕碰坏了果实,篮子里已经装了大半,红彤彤的番茄堆在一起,看着就让人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