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观念革新·科技入人心
3号宇宙的初春,首都“星垣城”的国际会展中心被一片蓝色的科技光晕包裹着。巨大的玻璃穹顶下,悬挂着“第一届3号宇宙科技农业博览会”的红色横幅,横幅两侧的全息投影不断循环播放着云芳镇的麦田、青禾县的智能仓储、中部平原的飞行农用车——那些曾经只存在于“反科技传言”里的“铁疙瘩”,如今以鲜活的姿态,展现在全宇宙人的眼前。
会展中心的入口处,两台半人高的Ai除草机器人正随着音乐节奏转动机械臂,它们精准地“摘”下空中飘落的绿色泡沫块(模拟杂草),扔进身后的收集盒,引得围观人群阵阵惊呼。孩子们围着机器人跑,伸手想摸又怕被机械臂碰到,机器人的全息屏立刻亮起可爱的卡通图案,电子音变得软糯:“小朋友,要保持安全距离哦~”
往里走,智能温室的1:1模型更是成了焦点。透明的聚碳酸酯板里,番茄藤沿着智能支架攀爬,粉红色的补光灯缓缓转动,地面的滴灌带每隔几秒就滴下一滴水,湿度计和温度计的数值在全息屏上实时跳动。模型旁边,林月瞳正拿着平板给观众演示:“大家看,通过这个App,我们可以远程调节温室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就算在千里之外,也能把温室里的蔬菜照顾得很好。”
一位来自西部高原的老牧民凑到模型前,手指轻轻碰了碰透明板:“这东西在零下几十度的高原也能用吗?我们那边冬天连草都长不出来,更别说种菜了。”
“当然可以。”林月瞳笑着调出高原温室的设计图,“我们会在温室的墙体里加保温层,还会用太阳能供暖,就算外面零下30度,温室内也能保持25度,您冬天也能种出新鲜蔬菜。”
老牧民眼睛一亮,立刻拿出笔记本记下:“那我回去就跟村里说,咱们也建几座这样的温室!”
会展中心的另一侧,飞行农用车的展示区更是排起了长队。观众可以走进驾驶舱体验,感受100米高空的模拟飞行——显示屏上会实时投射出中部平原到南部港口的航线,连下方的麦田、河流都清晰可见。张师傅穿着合作社的蓝色工装,正在给观众讲解操作:“我以前赶了三十年马车,现在开这个飞行农用车,一天就能到南部港口,粮食一点都不损耗。这科技,真是改变了我们农民的命!”
上午十点,博览会的重头戏——3号叶云天的演讲准时开始。演讲台后方的全息屏上,播放着一组对比图:左边是两年前云芳镇的麦田,土块干裂,麦苗枯黄,农民们背着锄头一脸愁容;右边是现在的云芳镇,绿油油的麦田里,Ai机器人在忙碌,农民们笑着摘番茄,孩子们在科技社区的广场上玩耍。
叶云天站在演讲台前,穿着简单的深灰色工装,手里没有复杂的演讲稿,只有一张合作社的收成统计表。他举起统计表,声音温和却有力:“大家看,这是云芳镇2026年和2028年的收成对比——2026年,云芳镇的小麦亩产只有600斤,有30%的农民吃不饱饭;2028年,亩产达到了1800斤,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抗震房,冬天能吃到新鲜蔬菜,孩子能去科技教室学编程。”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的观众——有穿着西装的官员,有扛着相机的记者,还有带着草帽的农民,甚至还有几个熟悉的身影,比如曾经带头反对科技的云芳镇教书先生,还有前反科技协会的会长、石头镇的老村长。
“曾经,我们很多人怕科技。”叶云天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展中心,“有人说科技会‘触怒老天’,有人说科技会让农民失业,有人说‘老祖宗的种地方法才靠谱’。可这两年,我们用事实证明,科技不是灾祸,是帮我们过上好日子的工具。”
他指着身后的全息屏,画面切换到黄沙镇李婶的家:李婶正坐在智能沙发上看电视,旁边的Ai医疗助手在给她测血压;屋外,Ai除草机器人在麦田里忙碌,她的孙子正围着机器人玩。“这是黄沙镇的李婶,以前除草要弯着腰干一天,腰间盘突出犯了只能躺在床上哭。现在有了Ai除草机器人,她再也不用遭那份罪,还能在家用Ai医疗助手看病。”
画面又切换到北部山区的张爷爷:张爷爷正拿着手机,通过合作社App预约面粉加工,旁边的桌子上摆着刚卖果酱赚的钱。“这是北部山区的张爷爷,以前他的苹果只能在本地卖,烂在树上的比卖掉的还多。现在有了飞行农用车和保鲜加工站,他的苹果能卖到南部港口,还能加工成果酱,一年能多赚三万块。”
台下静悄悄的,连记者的相机快门声都轻了许多。突然,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叶同志,我以前错了!”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云芳镇的教书先生慢慢站起身。老人头发花白,手里还拿着一本泛黄的旧书——那是他以前用来宣传“科技触怒老天”的《天工开物注》。他走到演讲台前,对着叶云天深深鞠了一躬,又转向台下的观众,声音带着愧疚:“我以前总说科技会‘触怒老天’,会让土地荒芜,还组织人反对合作社。可这两年,我看着云芳镇的变化——麦子长得越来越好,农民们吃得饱、住得好,孩子们能学科技,我才知道,我错了。”
他举起手里的旧书,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本崭新的《科技农业入门》:“这是我现在写的书,里面教农民们怎么用土壤监测仪,怎么预约Ai机器人,怎么通过App卖粮食。我想告诉大家,科技不是‘逆天’,是‘顺天应人’——顺应老天的规律,帮我们人类过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