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观念革新·科技入人心(第2页)
说完,老人率先鼓起掌。台下先是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官员们站起身,记者们放下相机鼓掌,农民们更是激动地喊着“说得对”,连前反科技协会的老村长都红着眼眶,用力拍着巴掌。叶云天看着这一幕,眼眶也有些湿润——他知道,这掌声不是给演讲的,是给科技带来的改变,是给观念的革新,是给3号宇宙新生的希望。
演讲结束后,不少曾经的反科技协会成员都围了过来。老村长握着叶云天的手,不好意思地说:“叶同志,以前我带头反对你,现在我想加入合作社,帮你组织农民培训。我们石头镇还有很多老人不懂科技,我想用我的经历,让他们相信科技。”
“还有我们!”几个前反科技协会的成员也纷纷开口,“我们成立一个‘科技普及队’,去偏远地区宣传科技种植,把我们以前反对的,现在都给补回来!”
叶云天笑着点头:“欢迎大家加入!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能让更多人相信科技,用上科技。”
从那以后,前反科技协会的成员们真的成了科技普及的“急先锋”。教书先生编写的《科技农业入门》成了合作社的指定教材,里面没有复杂的理论,只有接地气的操作步骤——比如“怎么用土壤监测仪测肥力”“怎么在App上预约除草机器人”“怎么看仓储中心的粮食状态”,还配了很多插图,连不识字的老人都能看懂。
老村长则带着“科技普及队”走遍了青禾县的偏远乡镇。在山坳里的王家村,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村民:“我以前也怕科技,觉得老祖宗的方法才好。可现在我家的麦田用了Ai播种机,亩产翻了三倍,住上了抗震房,这都是科技带来的。你们要是不信,就先试试滴灌系统,不好用再拆,我给你们担保!”
王家村的村民半信半疑地装了滴灌系统,一个月后,看着自家绿油油的麦苗,再对比隔壁村枯黄的麦田,终于服了。村长握着老村长的手说:“以前是我们眼界窄,以后就跟着你们学科技!”
而在博览会结束后的一个月,3号林月瞳在首都星垣城建的“月瞳科技学院”也正式开学了。学院坐落在星垣城的东部,红色的教学楼前,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科技兴农,共富共生”八个金色大字。
开学第一天,200名学生穿着统一的蓝色校服,整齐地站在操场上。他们的身份各不相同:有来自云芳镇的老农民王大叔,他想学会修Ai机器人,以后不用总麻烦技术员;有来自南部沿海的年轻人小李,他想研发更适合沿海的水稻种植技术;还有三个前反科技协会的成员,他们想系统地学习科技知识,更好地帮偏远地区的农民普及科技。
林月瞳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的学生,脸上满是欣慰:“欢迎大家来到月瞳科技学院。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怎么用Ai机器人、怎么调智能温室、怎么开飞行农用车,更要学一个道理——科技不是用来炫耀的,是用来帮人的。”
她指着教室墙上的一张照片:那是两年前,她和叶云天在云芳镇的麦田里拍的,当时他们正蹲在地上,给农民们演示土壤监测仪,背景里的小麦刚冒出嫩芽。“大家看,这是两年前的云芳镇。那时候,只有几台Ai机器人,农民们还在怀疑;现在,云芳镇成了科技社区,全宇宙的农民都来学习。”
“我们这一代人,有幸见证了科技改变农业;而你们,要成为传承科技的人。”林月瞳的声音渐渐提高,“我们不仅要自己用好科技,还要教更多人用科技,让3号宇宙的每一寸土地,都能长出希望;让每一个农民,都能因为科技过上好日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科技的阳光下长大。”
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们都低着头,认真地记着笔记。王大叔的笔记本上,歪歪扭扭地写着“要学会修机器人,帮村里的人”;小李的笔记本上,画着未来水稻种植的草图;前反科技协会的成员,在笔记本上写下“以前错了,现在要帮更多人”。
学院的实验室里,学生们正在小星的指导下操作土壤监测仪;操场上,飞行农用车的模拟驾驶舱前排起了长队;图书馆里,《科技农业入门》《智能温室设计》等书籍被翻得卷了边——这里没有“反科技”的传言,只有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期待。
傍晚时分,夕阳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墙上的照片和“科技兴农,共富共生”的标语上,金色的光芒笼罩着整个教室。林月瞳站在窗前,看着学生们在操场上讨论着白天学到的知识,脸上露出了微笑。她知道,这200名学生,就是3号宇宙科技农业的未来——他们会把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带到中部平原的麦田,带到南部沿海的稻田,带到北部山区的果园,带到每一片需要科技的土地上。
观念的革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事实的证明,需要真诚的沟通,需要有人带头改变,更需要有人传承希望。而在3号宇宙,这场关于科技的观念革新,已经从星垣城的博览会,从月瞳科技学院的课堂,从每一个曾经反对、如今支持科技的人心里,悄悄蔓延开来,像春雨一样,滋润着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让希望的种子,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