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海龙镇8号”的印记。(第2页)
阳台的玻璃木柜是淘来的旧货,刷了层浅灰漆遮划痕;柜顶的可调节台灯永远亮着暖光,柜里铺的绒布能缓冲碰撞;5个零件按收到时间依次排开:最重的量子定位器压在下层,怕碎的超导线圈用棉垫裹着摆上层,小巧的能量缓冲器搁在中间的棉盒里。木柜旁的折叠桌上堆着放大镜、万用表和光谱仪检测报告,最厚的那本硬壳笔记本写满了观测记录,页边画满了零件纹路的草图。
“又在跟你的‘宝贝疙瘩’较劲?”门口传来轻快的脚步声,林月瞳拎着两份盒饭走进来,白大褂口袋里还装着试管架——作为化学系同级校友,她是叶云天唯一敢透露秘密的人,也是帮他检测零件的“编外研究员”。
“刚拿到能量缓冲器的密度数据,你看。”叶云天把笔记本递过去,指着上面的数字,“7.8g/cm3,比铁还重,但硬度是钢材的两倍,元素分析里有三个峰在周期表上找不到对应项。”
林月瞳放下盒饭,凑到木柜前拿起缓冲器掂了掂:“才半个月就又来一个?这速度越来越快了。”她对着光转动零件,表面的纹路像水流一样跟着动,“对了,上次我检测引力调节片时,发现边缘有模糊的印记,你查过其他零件吗?”
叶云天心里一动,摸出抽屉里的放大镜:“还真没仔细看,之前光顾着测性能了。”
两人立刻趴在桌上翻零件:空间谐振环的内侧纹路里,藏着比蚂蚁还小的“海龙镇”三字;引力调节片的边缘,刻着断断续续的“海天街”;最惊人的是量子定位器的底部,完整的“海龙镇海天街8号”刻痕被防滑纹遮住,只有用放大镜斜着照才能看见——字迹工整得像是激光雕刻,绝非手工能完成。
“所有零件都有!”叶云天的心跳漏了一拍,“地址都一样,说明不是随机寄的,是专门给我的?可谁会寄这些奇怪的东西?”
“说不定是某个秘密实验室的测试?”林月瞳用镊子夹起超导线圈,“你看这些零件的功能,从感应磁场到定位坐标,越来越复杂,像是在循序渐进教你什么。”
“我也猜过,但实验室哪来的未知元素?”叶云天摇摇头,想起2008年收到空间谐振环的那个下午:放学回家发现门垫上的信封,拆开后环体突然吸住了书包上的金属扣,他的指尖掠过纹路时,脑海里闪过一串模糊的星图——那感觉绝不是普通的“实验品”能带来的。
“或者是……外星文明?”林月瞳突然笑了,“科幻小说里不都这么写吗,用零件引导地球人发展技术。”
叶云天也笑了,但笑着笑着就认真起来:“除了这个,我想不出其他可能了。你看这个能量缓冲器,昨天我接了电源,它居然把220v电压转换成了稳定的低频电流,比学校的稳压电源还好用——这技术根本不是现在能有的。”
桂花香从阳台窗户飘进来,落在零件上。两人围着折叠桌吃盒饭,越聊越觉得离奇:从“政府秘密项目”猜到“远古文明遗产”,又从“平行世界馈赠”想到“人工智能筛选”,却始终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但有一点很确定:这些零件绝非凡品,而“海龙镇海天街8号”这个地址,一定藏着关键线索。
“对了,我们做个约定吧。”林月瞳突然放下筷子,眼里闪着认真的光,“毕业后我们一起搞研究,我负责化学检测,你负责物理性能,一定要弄清楚这些零件是什么,为什么寄给你!”
“一言为定!”叶云天重重点头,心里的迷茫突然被期待取代,“就算花一辈子,也要解开这个秘密!”
那天晚上,林月瞳走后,叶云天坐在阳台的小马扎上,对着台灯下的零件发呆。5个金属物件在暖光里泛着微光,地址刻痕像是会呼吸的符号。他翻开笔记本的新一页,写下:“2012.9.15,收到第5个零件‘能量缓冲器’,所有零件均刻有家庭地址。与林月瞳约定共同探索。疑问:零件来源?寄件人目的?”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木柜上,叶云天不知道,这些零件的背后藏着一场跨越时间的爆炸——2025年,海龙镇山坳的实验室发生事故,撕裂的虫洞将零件和图纸碎片抛向过去;它们带着能量碎片,自动寻找“有缘人”:一部分落在了海龙镇,赋予何里达、陈大牛、罗小白异能,让他们成了“变异者”;另一部分则直接奔向海天街8号的他,以每年一个的频率送到身边。
他更不知道,2024年春天那三个寄件的变异者,正靠着零件赋予的异能追踪能量轨迹,将散落在外的“同伴”一个个寄回他身边。那些零件在虫洞里漂流时,就已将“叶云天”这个名字刻进了能量核心——他不是“收件人”,而是零件从诞生之初就认定的“主人”。
阳台的台灯亮了整夜,5个跨越6年(2008-2012)的零件静静躺着,像是在等待集齐的那一天。而在海龙镇的迎春花下,何里达、陈大牛和罗小白正看着快递车驶远,镜片的蓝光、核心的震动、芯片的蜂鸣同时减弱——他们知道,又一个零件回到了该去的地方,而这场“寄件”的使命,还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