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懂云天 作品

第4章 大学的物理透镜与零件的“科学解析”

一、精准投递:异能者的协同

2024年秋,青龙市的梧桐叶开始泛黄,海龙镇的快递站却比盛夏更忙碌。周快递的电动三轮车刚停稳,何里达就抱着一个绒布盒子走了过来,盒子里装着一枚单片镜片——这是他刚从旧书堆里翻出来的“视觉穿透镜片”,和他自己用了二十年的那枚一模一样,只是边缘的刻痕有些模糊。

“周小子,帮我把这个寄了。”何里达把盒子递过去,鼻梁上的镜片反射着阳光,“我用透视看过了,镜片内部没有裂痕,就是地址得重新刻清楚。”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细小的刻刀,借着镜片的“超级变焦”能力,指尖稳得像装了支架,在新镜片的边缘一点点刻下“海龙镇海天街8号”,每一笔都深浅均匀,比印刷的还工整。

周快递刚要接过盒子,一个戴眼镜的年轻小伙骑着自行车冲了过来,车筐里放着个金属小盒。“何老师,等我一下!”小伙叫吴学霸,是海龙镇高中的物理老师,十年前捡到的“思维加速处理器”让他从“学渣”逆袭成“学霸”,如今用这能力备课、解题,效率比常人高两倍。

他把金属盒递给何里达:“这是‘神经链接芯片’,我用思维加速分析过,芯片的数据流频率和海天街8号的空间坐标匹配,寄过去肯定不会错。”吴学霸推了推眼镜,语速快得像机关枪,“我还算了快递车的最优路线,避开了早高峰,中午前就能送到。”

何里达点点头,用镜片扫了一眼芯片,视野里立刻浮现出一组数据:频率4.7hz,坐标北纬37°21′,东经121°35′——正是海天街8号的位置。“没问题,”他把芯片放进绒布盒子,“有你这‘加速器’帮忙,比以前精准多了。”

周快递接过盒子,塞进空间折叠信封。信封微微鼓了一下,表面闪过一道淡蓝色的光——这是罗小白远程用神经链接芯片做的“地址锁定”,只要信封靠近目标地址,就会自动触发感应。“放心吧,”周快递拍了拍信封,“罗小白在网吧盯着监控,快递一到海天街,他就给我发消息。”

何里达和吴学霸看着三轮车远去,都松了口气。这几年,随着越来越多变异者加入寄件,他们形成了一套“协同流程”:何里达用透视确认零件完好、刻清地址;吴学霸用思维加速分析参数、规划路线;罗小白用神经链接芯片远程锁定地址;周快递负责运输——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无比,像是精密仪器的齿轮在咬合。

“你说,这些零件到了海天街8号,会被用来做什么?”吴学霸突然问。

何里达望向青龙市的方向,那里有青龙大学,听说海天街8号的那个少年,就在物理系读书。“不知道,”他笑了笑,“但我们只要做好该做的,剩下的,交给时间就好。”

二、2008年:实验室里的“颠覆性发现”

2008年9月,青龙大学物理系的实验室里,18岁的叶云天正盯着光学平台上的单片镜片,眼睛里满是震惊。

他刚考入青龙大学物理系不到一个月,就收到了第3个零件——正是这枚单片镜片,和他初中时收到的那枚很像,但边缘的刻痕更清晰,“海龙镇海天街8号”的字迹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和以往不同,这次他没有只停留在“观察”,而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镜片带到了学校的基础物理实验室。

“叶云天,你这镜片哪儿来的?看着不像普通光学玻璃啊。”实验搭档李哲凑了过来,手里拿着分光光度计。

叶云天摇摇头:“一个朋友送的,我想测测它的光学特性。”

他把镜片固定在光学平台上,打开氦氖激光器,红色的激光束射向镜片——按照正常的折射定律,激光应该沿着特定角度偏转,可实际情况是,激光穿过镜片后,居然分成了三束,分别朝着不同的方向射出,而且光束的强度完全相同。

“怎么回事?”李哲瞪大了眼睛,“这不符合折射定律啊!普通镜片最多分成两束,还会有强弱差异。”

叶云天心里一紧,赶紧调整激光的入射角,从30°调到60°,结果还是一样——激光每次穿过镜片,都会均匀分成三束,且角度完全固定。他又换了氩离子激光器,用蓝色激光测试,结果依旧。

“不可能……”叶云天喃喃自语,伸手摸了摸镜片,冰凉的触感传来,“难道是材质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