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穿越者的溯源与悖论的胎动
2013年深冬,沪市张江科技园西侧的老旧实验室里,暖气片的嗡鸣混着精密仪器的低频震动,在结着薄霜的玻璃窗内织成一张沉闷的网。叶云天蜷缩在实验台旁的折叠椅上,指节因攥紧钢笔而泛白,笔尖悬在草稿纸上方三毫米处,迟迟没有落下。
桌面上摊开的,是他三天前从“海龙镇8号”老宅阁楼里找到的核心图纸——泛黄的牛皮纸基底上,用银灰色特殊油墨绘制的机械结构如同某种活物的血管,线条在不同角度的灯光下会微微偏移,仿佛在抗拒被固定在二维平面上。图纸右下角的落款被磨损大半,只余下“云月”两个模糊的篆字,与他和林月瞳的名字隐隐重合,像一个早已写好的谶语。
这是他盯着图纸的第七十四个小时。
原时间线里的此刻,23岁的他本该被图纸上“时空穿越机”的宏大构想冲昏头脑,一头扎进“从零合成超材料”的死胡同——他会耗尽五年积蓄定制特种合金,在无数次失败中熬到35岁,最终在2025年的实验事故里,让整个实验室,被失控的时空能量撕成无法拼接的碎片。而那些本该组成“云月号”的零件,会在爆炸的瞬间突破维度壁垒,散落到2008至2024年间的海龙镇,成为21个普通人手中“奇怪却有用”的物件。
但此刻的叶云天,却卡在了一个微妙的缝隙里。
草稿纸上画满了被划掉的公式:“时空曲率计算公式”被圈了又圈,“超材料能量阈值”的数值被反复涂改,最下方的“云月号主体结构拆解图”只画了三分之一,就被一道粗黑的横线拦腰截断。他不是不想继续,而是一种莫名的违和感像细刺般扎在心头——图纸上的零件标注旁,总有几处若隐若现的小字,像是后来添加上去的备注,内容全是“波动匹配”“锚点坐标”“持有者共鸣”这类他从未在传统物理学里见过的词汇。
“又在跟图纸较劲?”
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带着寒气的风卷进几片雪花,林月瞳抱着一个银色金属箱走进来,睫毛上还沾着未化的白霜。她是叶云天的大学同学,现在是材料化学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三天前主动提出帮他分析图纸上的油墨成分,此刻箱子里装的,正是初步检测报告。
叶云天抬起头,眼底布满血丝:“你看这些备注,像是在说……零件本身就有问题。”
林月瞳将箱子放在实验台上,打开锁扣取出一份打印好的报告,推到他面前:“不是零件有问题,是我们一直搞错了方向。”她指着报告里的分子结构图谱,指尖在屏幕上划出一道亮线,“你看这图纸油墨的成分——含有9%的‘时空晶体’碎屑,这种物质在常规环境下根本无法稳定存在,除非它本身就带着某种‘空间记忆’。”
“空间记忆?”叶云天皱眉。
“就是能锚定特定时空坐标的属性。”林月瞳拉过一把椅子坐下,从口袋里掏出一枚暗银色的小方块——那是三天前他们在老宅地板下发现的,与图纸上标注的“核心能量块”完全吻合。她将方块放在光谱分析仪的载物台上,屏幕瞬间跳出一串波动曲线,“你看这能量波动频率,和我上周在海龙镇采集到的‘异常磁场’数据完全一致。”
叶云天猛地坐直身体。他想起三天前林月瞳去海龙镇调研时提过的怪事:镇上有个叫刘丙牛的码头工人,能单手搬动三百斤的集装箱;中学里的物理老师何里达,总能一眼看穿学生实验报告里的误差——当时他只当是乡野传闻,此刻却突然和图纸上的“持有者共鸣”联系了起来。
“你是说……”他的声音有些发颤,“那些零件不是‘需要被组装’,而是‘已经在别的地方激活了’?”
“不止是激活。”林月瞳将那枚银色方块拿起来,放在图纸上对应的位置。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图纸上的银灰色线条突然亮起,与方块的边缘完美贴合,形成一道闭合的光环。“零件能穿越到21个人手中,本身就证明它们有空间属性。我们没必要从零造一台机器,而是要找到激活这些零件‘原生时空坐标’的方法——就像用钥匙打开已经存在的门,而不是重新建一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