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炎汉 作品

章449:官职调动,人员总结

张居正的四条建议全部通过,接着长孙无忌又提到了官职任命的事情。

他说:“左将军长时间不在青州,走前任命扬威将军在平原抵御袁绍,又任命黄权协调青州内部军务,内政等事交由孔融、滕宗谅等人,虽各司其职,然总归是缺一个军政一把抓的决策者。”

“凡遇事宜,皆需呈递左将军府,使左将军府工作量大增。”

“此外,自法理上讲,荡寇将军并非左将军属官,亦无义务听青州官僚调遣,政务交接尤为麻烦,与考成法提高行政效率相违背也。”

“所以张司马希望主公能调整青州诸官官职,减轻左将军府压力,张司马腾出手来,也好深化改革。”

刘备蹙眉,这倒是他当初没有考虑到的一个问题。

张居正的意思就是,现在青州有荡寇将军、左将军两个互不统属的官僚体系,处理起事宜来不太方便,希望刘备能整改一下,继续提高行政效率。

扬威将军好歹是个将军,人家也有自己的将军府,关羽手底下也有一批幕僚,负责出谋划策、管理他手下的军队。

可青州内部还有归属于青州刺史部,也就是左将军府的军队,即预备役、屯田兵、守城兵。

万一爆发战争,关羽人手不够了想补充军队,得先请示张居正。

他粮草不够,或是军中缺其他什么物资了,也得向张居正报备,十分麻烦。

长孙无忌说完,一直在旁边看戏的关平自怀中取出一个竹简,说道:“左将军此前赠与家父一卷天书,今家父已研读完毕,特令平归还左将军。”

刘备抬眉,心道云长果真有天赋,我重活一世,竟只比他早一年研究完天书。

虽说刘备事务比关羽繁忙得多,投入时间大相径庭。

接过那卷天书的时候,刘备忽然明白了什么。

关平为什么要挑长孙无忌说青州政务不便的时候跟自己说关羽读完了这卷天书呢?

关羽为什么要让在自己身旁侍奉的关平千里迢迢地来送这卷天书呢?

答案显而易见:关羽“耐不住寂寞”了。

他借归还天书一事暗示刘备自己做好了准备,希望刘备能带他上沙场征战。

兴许张居正提及行政效率一事,也有关羽希望上战场的因素在。

刘备哑然失笑,既然提到了官职调动,那就顺便把征战一年的将士们、操劳一年的文臣们都好好封一封。

外出打仗一年时间,文官们做出了政绩,武将们杀出了功勋,官职任命的事情再度摆到了他面前。

正好借此机会理清青州刺史部、徐州刺史部与左将军府之间的关系。

首先,得解决青州有两套法理上并不互相统属的官僚体系的问题。

其实很简单,像左将军和青州刺史合并那样,让青州刺史和扬威将军合并不就行了。

说人话就是一个人同时担任青州刺史和扬威将军。

但是,咱们的扬威将军——关羽本人又表达出了上前线的意思。

所以,需要换一个人统帅青州那支防范袁绍的军队,同时担任青州刺史。

左将军府彻底腾出手来,一门心思推进改革。

刘备忽然又想到一件事:“此前青州刺史部与左将军府合并,张居正得到了督察官员的权利,因而可以推行考成法。”

“若改青州刺史部与扬威将军府合并,张居正失去督察的权利,是否会影响考成法推行?”

长孙无忌略作思考,答道:“考成法推行已有一段时间,成效显着,阻力大减,张司马也已培育起一批支持者。”

“大可让新的青州刺史负责考成法推行,反正王修和徐邈原本就是青州刺史部的官吏。”

王修和徐邈是战前张居正挑选的负责督察之人。

刘备点头。

能放权就好,这代表着张居正的改革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未来改革受到的阻力也会越来越小。

总不能啥事情都一直让张居正亲力亲为吧,后续的改革还推不推进了?

不过这也就意味着徐州也需要一个督察之人,赵昱的身影浮现在刘备脑海中,无论是品德、名声还是才能,他都足够担任。

刘备默默思考起新的青州刺史人选。

考核标准:资历足+文武兼备。

刘备手下一共就两个州,一州刺史算顶大的官了,不来个资历老的镇不住场子。

合适的人选一只手都能数过来:张飞、赵云、徐庶,撑死再加个范仲淹。

徐庶和范仲淹都是在打北海时加入刘备阵营,再往前真挑不出人了。

武士彟统帅不行,狄仁杰、刘恒资历不足,也没有单独领兵打仗的先例。

而这四个人里面,刘备比较中意徐庶。

他是军师,派去当青州刺史算下放,绝对能压住人。其次能力足够,不必担心青州出岔子。

再次,他自投入刘备帐中以来,一直在打仗。刘备打袁绍,他在兖州打李密;刘备打徐州,他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