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肥熊 作品

第370章 我是怕你知道么(第2页)

他转身对史思明下令:“传令各军,整军备战。待赵括入京,幽州军权更替之时,便是我再度南下之机。”

史思明点头:“属下明白。”

安禄山望向南方,嘴角微扬:“李隆基,你终究还是逼走了赵括。”

---

长安城外,赵括缓缓而行,心中却无比清明。

“这一去,或许便是生死未卜。”他喃喃自语,“但我赵括,从未惧怕过。”

风掠过戈壁,吹动他的衣袍,仿佛回应他的誓言。

战争,尚未结束。

而赵括,也将在这场风暴中,迎接命运的最终审判。

赵括离开幽州的第三日,长安的风便起了变化。

赵括的奏章已送达御前,他在信中言辞恳切,陈述当前局势,并请陛下暂缓调令。然而,杨国忠早已在朝堂之上布下暗局,待赵括一离幽州,便立即上奏,称其“拥兵自重,心怀不轨”,更借安禄山败退后河北局势不稳为由,请求朝廷派遣新任节度副使接掌幽州军务,以稳北疆。

李隆基虽心有疑虑,但终究拗不过杨国忠与裴仲达的争执,最终下旨,命裴仲达举荐的副将王敬之即刻赴幽州接任,同时命赵括速归长安,不得延误。

圣旨一出,长安暗流涌动,各方势力皆在等待赵括回京后的动向。

而赵括本人,此刻正行至太原附近,随行的除了亲卫数十人,还有一封密信??来自张景明。

“回纥可汗已按约出兵,牵制吐蕃后方,然吐蕃使者近日频繁出入范阳,恐安禄山与吐蕃已有新约。赵括大人若离幽州,吐蕃必趁虚而入,届时幽州危矣。”

赵括看完信,眉头紧锁,心中已有不祥预感。

他虽已举荐王敬之暂代军务,但幽州局势瞬息万变,王敬之虽忠心耿耿,却未必能迅速应对吐蕃与安禄山的联合攻势。若幽州失守,吐蕃便可借河北为跳板,直逼长安。

“大人,前方有朝廷使者等候。”亲卫低声禀报。

赵括抬头望去,只见前方驿站外,一名身穿紫袍的官员正立于马旁,神色恭敬。

“赵大人,陛下命您即刻入京,不得延误。”那官员上前,拱手道,“陛下已命礼部设宴,为您接风洗尘。”

赵括微微一笑,拱手回礼:“多谢陛下厚爱。”

他心中却已明白,这并非接风洗尘,而是“软禁”之始。

果然,入京之后,赵括并未被允许回府,而是被安排入驿馆暂住,由禁军看守。次日早朝,李隆基召见,赵括一身戎装入殿,神色坦然。

“赵括,朕命你入京,是为褒奖你镇守幽州之功。”李隆基坐在龙椅之上,语气平静。

赵括拱手:“臣赵括,誓死效忠陛下。”

“好。”李隆基点头,随即话锋一转,“但朕亦听闻,你拒不受命,擅自延缓军权交接,是否属实?”

赵括神色不变:“陛下,臣所拒者,并非朝廷之命,而是安禄山与吐蕃合谋之机。若臣仓促离任,幽州恐生变故。”

“可你终究还是回来了。”杨国忠在一旁淡淡开口,“幽州军权已交由王敬之,你赵括,如今已是闲职。”

赵括望向杨国忠,目光如炬:“杨大人,幽州若失,非我赵括之过,而是朝廷轻敌之果。”

杨国忠冷笑:“赵括,你若真忠心,便该听从朝廷调令,而非以守土为名,行割据之实。”

赵括淡淡一笑:“我赵括,从未有割据之意,亦无谋反之心。但幽州,若失,非我一人之责,而是整个朝廷之责。”

李隆基沉吟片刻,终是开口:“赵括,朕信你忠心,但朝廷亦需秩序。你如今已被解职,朕命你暂居驿馆,待局势稳定后,再行封赏。”

赵括拱手:“臣遵旨。”

他心中却明白,自己已被架空,成了“软禁”之人。

---

与此同时,幽州城外,吐蕃使者悄然抵达。

“论钦陵已命吐蕃大军南下,直逼河西,同时命我前来告知安禄山,吐蕃愿以五万大军为援,助其攻占长安。”

安禄山听完,眼中闪过一丝喜色。

“好!吐蕃若能牵制赵括,我便可一举南下,拿下长安。”

史思明却皱眉:“大人,赵括虽已入京,但幽州仍有王敬之坐镇,其兵力虽不如赵括,却也非易与之辈。”

安禄山冷笑道:“王敬之不过是赵括的副将,岂能与赵括相比?待吐蕃大军南下,幽州必乱,届时王敬之自顾不暇,岂能阻我?”

他随即下令:“传令各军,整军备战,三日后,再度南下。”

史思明迟疑片刻,终是点头:“属下遵命。”

安禄山望向南方,嘴角微扬:“李隆基,你终究还是逼走了赵括。这一战,我必胜。”

---

长安驿馆内,赵括独坐于窗前,望着夜空。

“幽州,王敬之能否守住?”他喃喃自语。

他知道,自己已被软禁,无法再调兵遣将,但心中依旧牵挂着幽州。

“赵括,你若真忠心,便该听从朝廷调令。”

“赵括,你若真忠心,便该以国事为重。”

这些话在耳边回荡,他却只觉讽刺。

“国事?”他低声一笑,“若国事真为重,为何不派援军,反夺我军权?”

他缓缓起身,走到案前,提笔写下一封密信,交给亲卫:“送至幽州,务必亲手交到王敬之手中。”

亲卫点头,悄然离去。

赵括望向窗外,心中默念:“幽州,等我回去。”

风掠过长安城,吹动他的衣袍,仿佛回应他的誓言。

战争,尚未结束。

而赵括,也将在这场风暴中,迎接命运的最终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