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与忠诚 作品

第871章 前所未有的高效

目前的晋国属于是武力过剩,生产力与金融跟武力匹配不上的尴尬境地。萝拉小税 已发布最歆彰劫

主要是晋国新设了“羡”的这个阶层,期间需要频繁用兵,导致各个家族一再增加“羡”的数量。

其实“羡”的增加真对各个家族增添了很大的负担,本来只需要生产,赋予了参与征战的职能,武装起来就要花费极为庞大的物力。

一开始的时候,很多家族措手不及,搞到连让家族纳赋的“羡”保证人手一把武器都办不到,别说是发放战袍了。

因此,晋军一度沦落到跟秦国差不多,战场上的晋军多以白衣或灰衣为主色调,反倒是身穿红色战袍的将士变成少数。

身穿红色战袍纳赋,不一定是“大夫”、“士”或“徒”的阶层,只不过一定是他们占了多数。

所谓的白衣或灰衣,它们只是保留了麻衣本来的颜色,制衣前后没有再刻意染色。

至于不说五颜六色,主要原因是染色成本比较大,普通人哪来那么多颜色的衣服。

如果颜色亮丽?那绝对是染色,还花大价钱进行染色了。

设立“羡”这个阶层已经过去了很久,仍然有不少家族无法武装齐配,包括武器没有配足,战袍的颜色未能统一。

毕竟,每一个家族的财力都不一样,他们也有各自无法解决的困难。

以为由国家来统一武装就会变得一样吗?哪里可能的事情嘛。

后人拍摄影视作品,很诡异的就是一个国家或势力的军队,看上去有制式的战袍和武器,乃至于连士兵都全员披甲。

必须说清楚的情况是,春秋战国、两汉、隋、唐等……朝代,在春秋战国期间各国的军队从未形成装备制式化,也不是每一名士兵都有颜色一致的战袍;两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倒是让战袍出现制式化,武器一样无法形成制式化;披甲率最高的时期是西汉和两宋,强如隋或唐的披甲率,隋朝的披甲率约是百分之七十,唐朝只有百分之六十。

知道西汉的恐怖吗?军队的披甲率不是百分百,而是超过了百分百!

两宋的披甲率不输给西汉,只是赵宋的战绩不配与刘汉的战绩相提并论。

另一项要说的事情是,两宋的富裕是建立在万万税之上,也就是看似国家很有钱,底层的生活状况没有多好,更是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战绩。

说到披甲率,晋国那么多家族,暂时只有楼氏的披甲率达到百分之七十,再来就是郤氏的百分之六十,其他家族不存在披甲率超过百分之四十的情况。

很诡异的地方在于,楼氏的“羡”在披甲率上要比“士”和“徒”更高。

那是“羡”由家族来武装和提供后勤,而“士”和“徒”什么东西都要由他们自己准备,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区别。

其实可以说得更直白一些,楼氏作为一个家族很富,治下的贵族或准贵族不是没跟着一块发家致富,碍于他们原先的基础有限,形成的既定落后。

不难理解的,基础不一样,发展的速度自然不会相同。

那些基础条件比楼氏好的那些家族,他们则是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无法像楼氏一再创新,自然就被楼氏弯道超车了。

三年,在这三年之内,晋国的各个家族将会以一个卿位家族为首在楚地轮流驻军。

为了能够减短后勤的供应,以及三年之后发动横扫列国的战争,楼令提出在郑地大肆开荒的建议。

模式就效仿殷商,组建专门的奴隶军团,只是那些奴隶军团不承担作战任务,安排去开荒与耕作。

那种模式只需要数量不多的军队监视和充当监工,各种体力劳动让奴隶来干。

本着开发出来一定会持续利用的原则,到时候开发成熟的土地还不知道会归属于谁,事先也就要做好义务与责任的分配。·y,p/x?s+w\.,n\e_t~

“当然是君上和想要南下定居的家族出大头,我们顶多就是进行配合。”士匄说得那个叫理所当然。

晋君周听了非但不能摇头,还要点头表示认可。

没有完全礼崩乐坏的年代,秉持的就是谁出力谁得好处,没有不出力又占绝大多数好处的道理。

要进行军屯的区域在郑地和楚地,对吧?

晋君周已经摸清楚情况,笃定取代周王室之后会迁都,超大概率就是迁到“洛邑”那一边。

那么,晋君周是不是应该提前布局,例如强制一些封君迁徙人口南下,进一步转移产业呢?

当然不是说晋君周猜到几个卿位家族会抢夺公族封君的封地,只是提前的一种未雨绸缪。

与此同时,晋君周可是看到了周王室的教训,大闹给闹到不可开交也不允许自留地太小,起码不能小于当前晋国的三分之二。

可以预见的情况就是,卿位家族都会带上名下的封地建立封国,晋君周将会尽最大可能咬更多的土地,另一方面则是将更多的郑地或楚地、三戎之地纳入王室的直辖。

这样一来,承担军屯的更多义务与责任,在还讲道理的时代,话语权肯定会更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士匄那样说,跟范氏当前遭遇的困境关系极大。

换成范氏有很大的余力,会让士匄拿出不同的说法,比如郤杨正在讲话的核心用意。

“我家可以出大力,只是出了力气,是不是应该享有开发后的权益?若是我家开垦的土地,该不该在日后分配到我家名下?”郤杨所讲的就是郤氏的诉求。

也就是,谁出最大的力气,合该由谁享受成果的大头。

晋君周听了还是点头。

出多少力气,不说拿到全部收益,起码得失比例不能太夸张,要不然谁还愿意出力?

“中军将有什么安排吗?”晋君周将难题丢到楼令这一边。

而楼令既然拿出军团计划,肯定是一开始就在利益分配上做好了一定的规划。

“与诸位所提没有矛盾,谁出力谁收获,只是……”楼令稍微拖了一个尾音,脸色变得越来越严肃:“只是想要完成大业,不可能说完全没有牺牲,包括可能与诸位所期盼获得收获存在出入。”

郤至问道:“什么出入?”

“例如,君上天然享受更大的收益。”楼令讲得过于直白。

讲道理归讲道理,一些道理就是天然有利于上位者。

拿国君只要亲征就能够享有每一场战争四成的战利品来说事,亲征的国君不一定上阵,随行公族大军可能从头到尾打酱油了。这对其他真正出力的家族公平了吗?明显没有的。

由于楼令讲得太直白,整得众人一阵精神恍惚,可能有人已经在思考到底公不公平了。

晋君周可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只是能够看出其他人在进行思考,赶紧插话,说道:“寡人日后会迁都。”

这就是晋君周在进行退让,以此提出交换的条件,谁更愿意配合,后面君权会站在谁的那一边。

谈事嘛,像他们这种身份和地位的人谈事,能够谈的前提之下,真就是进行利益交换,无法谈拢肯定会闹到武力相加的阶段。

几个卿位家族的利益诉求并不一致。

楼氏在大河以南有小宗密氏,可是密氏的存在会在不同阶段份量出现变化。

在楼氏想要东出横扫天下之前,位处郑地的密氏像是楼氏的软肋,真到了守不住的阶段,可以迁徙回来或完全舍弃。,q?i~s`h-e+n′p,a¢c!k^.-c¨o.m?

等楼氏要东出横扫天下,密氏将会变成非常重要的桥头堡。

而密氏所在“密”距离晋君周所规划的王畿并不远,同时晋君周没有想过收回“密”,只是要回收楼氏对当地贵族的管理权限。

还有郤氏,他们控制着郑地北部,靠近“洛邑”的区域一样是晋君周想要收回的部分。

然后就是单国附近其他家族的封地,其中包括了在卿位家族名下的“原”、“温”、“河阳”等地。

那些需要晋君周一步步来完成,难度还都不一样。

想要收回那些区域的晋君周过分吗?站在他的角度,不是过不过分的问题,而是属于必须办到,要不然新的王室很难有尊严可言。

晋君周站在关乎王室安全和尊严的考虑,其他想要扩张地盘的一家之主,一样是有他们的考虑。

利益纠葛怎么产生的?不正是因为有各自的诉求嘛。

楼令建议开启军屯模式,将一些原本在日后需要讲的事情,提前让有诉求的人摆在台面上了。

就目前来说,让晋君周配合迁都算是比较重要的一件事情。

恰好卿位家族中的楼氏与范氏对获得或新增郑地的势力范围兴趣不大,晋君周需要直面的也就只剩下郤氏和荀氏。

“中军尉所在的家族亦将南下,不知道你们对魏氏有什么安排。”晋君周看似在询问众人的意见,实际上目光只看向楼令。

关于魏氏南下,相关的信息已经被魏氏自己透露出去,轮到晋君周进行提问,无非就是让一众卿大夫开出初步的价码。

到现在可不止楼氏希望魏氏离得远远地,最好是举族搬迁到楚地,其他卿位家族也想借此完

成一些利益交换。

拿楼氏来说,只要魏氏愿意空出地方,会让楼令愿意在最大力度上站在魏氏一边争取楚地的权益。

魏颗没有亲自找到楼令商议……或者说谈判,来跟楼令进行协商的人是晋君周,而晋君周代表着魏氏。看着就是魏氏与晋君周进行了深度的捆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