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与忠诚 作品

第871章 前所未有的高效(第2页)

为什么魏颗不亲自找楼令谈?简单就是历史遗留问题太多,包括魏氏还欠着楼氏很大的人情。

当时要是没有楼令帮忙,可能现在已经没有魏氏这个家族了。

那是魏锜两次坏了国家大事,偏偏他们很强,又不是强到面对单独或多个卿位家族攻打能够扛住。

楼令先跟魏氏合作共同冲击卿位,后来在魏锜射上楚君庇护了魏氏,中间阻止郤武子对魏氏动武,轮到范氏联合荀氏逼迫魏氏又在某种程度上站台。

那些恩情真要算,完全算得上是避免了魏氏的灭亡,可谓算是恩重如山吧?

魏氏从来没有认为将“瑕”送给楼氏就算报答了所有恩情,可是两个家族在后面诉求变得不一样,乃至于可以说因为地位和实力的变化,他们的矛盾在不断增多。

如果是魏颗亲自跟楼令来谈,很多人情世故避不开,势必会让魏颗站在绝对的劣势。

魏氏委托晋君周代为跟楼氏交涉,一样会让魏氏需要让利,可是让出的利益能够减少很多。

在确认魏氏愿意识时务之后,哪怕楼令只是想要和平接收魏氏的一些封地,肯定会导致楼令在重要场合上帮魏氏说话。

“魏氏南下可去汉江平原。”楼令说道。

那不是南阳盆地要被范氏、荀氏为首的众多家族瓜分吗?轮不到魏氏再插一脚。

魏氏当然知道前往汉江平原意味着什么,仅仅汉江平原是楚国的精华所在就愿意让魏氏冒险。

事实上,当前的局势已经不允许魏氏凡事往稳妥的角度来处理,到了必须赌一次的地步。真要是让他们赌输,差别无非就是亡在卿位家族或楚人手里,一旦成功则会让魏氏获得全新的机遇。

魏氏愿意赌有一个前提,日后还是整个晋国在针对楚国,不是变成魏氏单独扛住楚国的压力。

邯郸旃听到楼令要将魏氏安排去汉江平原,嘴唇稍微动了动,想说什么没有说出来。

举族搬迁过去,魏氏确实可以据有汉江平原,到底能不能将整个汉江平原吃下则是暂时说不好。

邯郸氏在各方各面不如魏氏,不具备扛住主力尚在楚国的实力。让邯郸氏去汉江平原?大概率就是出现两三万楚军就会让邯郸氏向其他家族求援,能够求来一次两次的支援,难道次次可以得到及时的救援吗?

同样是两三万楚军,魏氏哪怕打不赢也顶得住。

所以在没有私心的情况下做出选择,多数卿大夫只会支持魏氏去汉江平原,绝对不会选择邯郸氏,搞得日后麻烦不断。

进行军屯以及哪些家族充当开垦主力,会议连续进行了五天,先后进行敲定。最难的议题有了结果,其它的事情变得更好办了。

包括,楼氏需要资助多少大型牲口,后面再军屯中可以占多少的子重比例,其他家族又是付出什么与收获什么,一概在那五天内商议出结果。

五天的时间就能够出现结果,对于那样的国家大事而言,效率上不可谓不快。

不是没人想要慢慢来或者刻意拖着,有话语权的多数人近期很忙,个别想要搅局的人顶不住压力。

另有楼令提倡存在争议就暂时搁置,解决完外部的敌人再进行进一步协商,建议得到了通过。

他们都能够听懂楼令的建议,真是争议无法和平解决,弄死其他敌人,大不了有争议的家族打一场君子协议下的家族私战,谁输就认输呗。

那样既能够暂时团结对外,也有时间来让有痴心妄想的人冷静冷静,好认清楚到彼此的实力差距不再痴心妄想。

楼令当然是想要用更快的效率完成整合,再按照制定好的计划实施,所有家族真真切切地行动起来。

只是吧……,楼令也的的确确在给各个家族埋雷。

真要是能够彻底解决,哪里需要暂时搁置争议呢?一旦存在争议又都不想妥协,存在争议的双方别想着关系正常,最后一定会有一家倒下。

所以,楼令埋下的雷就是让存在争议的家族,他们日后很难凑到一块。

那样做的楼令显得很阴险吗?不至于,真的不至于。他又没有偷偷摸摸挖坑,提什么建议都是摆在明面,其他人要是没搞懂,完全是他们在智商上有问题。

晋国君臣以非常高效的效率完成了国策的制定,随后该南下的卿大夫南下,想回

封地或去哪个前线的卿大夫也在当天离开“新田”各奔东西。

晋君周想牵头让楼令与魏颗见一面,得到的回复是楼令需要去“雍”将娇姬等人接回来,至于是接回哪里没有提。

这是楼令在避免与魏颗见面吗?多少算是。

近一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太多,不少人属于是脑子一热就做下决定,很难免处在纠结万分的心态之中。

类似那样的人,他们觉得吃亏会想着在计划外获得弥补,提出一些看似合理的请求,再继续得寸进尺。

从长远来看,魏氏迁徙到楚地肯定是大有可为,前提是他们能够站稳脚跟。

在短期之内,看着是魏氏做了很大的牺牲,获利最大的家族将会是楼氏。

那么,魏颗想跟楼令见面,很好猜将要做一些什么了。

做什么?最大的可能是想增加可以从楼氏采买到的武器装备,一旦楼令答应下来,魏氏会开始砍价,乃至于用赊欠的方式获取。

无论是哪一种,有晋君周居中协调,不好让楼令完全拒绝。

可是,时局是一变再变,楼氏必须减少武器装备的出售,转为加强家族内部的军事实力,尤其是需要囤积更多的军械应对更大的生变。

在那种情况下,必须向外出售武器装备,楼氏会先满足其他卿位家族,轮不到魏氏插队的嘛。

楼令不担忧卖出去的武器装备最后被他们用来对付楼氏吗?能够问出这种话,怕是不知道贩售武器的利润有多大。

这么说吧,每卖出一件武器,获得收益足够楼令再生产三件武器;卖出一套甲胄,获得的利润可以再制作五套甲胄。

不大量出售的限制是生产速度,也有一应原材料可能在某段时间被卡住的风险,肯定跟维持各个家族的实力平衡也有关系。尤其是后者。

有那个实力大肆出售军备的势力,闹到只看利润的话,一定是这个势力受到本身在先天不足的制约。没有短板?谁傻乎乎什么都卖,又不考虑区域平衡去卖嘛!

所有卿大夫一下子全部离开“新田”去到各处,察觉到这一情况的列国之人无不懵逼。在他们想方设法打听消息的时候,某天遭到晋君周的召唤,告知他们要在“黄池”举行会盟。

当然不是晋君周要他们将消息传回国,会有专门的晋国使者前往各国都城见到该国之君,并且还会给这些一国之君自行选择参加与否的权利。

晋君周让那些在“新田”的列国之人……,就是身份足够的人,他们进宫再获得要举行会盟的信息,主要是干扰与警告,别闹出做了过界的事情。

开春之后,去了秦地的楼令带回娇姬等人,随同的还有大批的牲口。

这些牲口便是租借给南下各家族的劳动力,进行租借的家族,他们最后要按照数量进行归还。

租借期间,当然是各个家族帮楼氏养着。在楼氏出现缺粮的情况下,算是一种双方的互利互惠了。

春播结束,晋地各处都在聚拢人手,集结起来的奴隶一批又一批押解南下。

不迁徙南下的家族,他们提供奴隶一样是租给要南下的家族使用。同样是南下的家族暂时帮不南下的家族养着。缺粮状态下的这种行为,真无法判定谁吃亏或占便宜,对于整个国家则无疑是有利的。

而晋国调动人手南下,批次与规模实在是太大,压根就瞒不了其他国家或势力。

列国明确看出晋国在向郑地与楚地增加人手,判断晋国的主要重心还是在南方,使得好些国家大大松了口气。

时隔三年之后,晋国之君再次召开会盟,多数国家本来就决定参加,获得那些消息让他们更愿意参加,而不是更多属于不情不愿。

“中军将不前往参与会盟?”晋君周之前没问,以为楼令不会错过,一问之下才知道楼令不想去。

个别卿大夫已经再一次来到“新田”,其中包括楼令、智罃、士鲂、邯郸旃,没有回到“新田”的卿大夫有各自走不开的原因。

楼令面对晋君周一脸诧异,说道:“各种事项太多,不能缺了从中调度的人,臣留下。”

君臣去参加会盟,路线公开透明,相关公务能够送到获得的人手里。他们去到地方,其实也不是无法处理公务。

只是,待在“新田”获取消息的速度更快,不会被其它事情牵扯到精力。

“中军将怎么可以不前往呢?”晋君周强调道。

倒不是晋君周担忧或害怕自己不在“新田”会让楼令做一些什么事情,真要楼令想做在哪都一样。

主要原因是,晋君周认为那可能是最后一次召集诸侯会盟,以后晋国大概率不会再召开会盟,应该

让楼令出现在那个场合。

回到“新田”的其他卿大夫,他们就是抱着最后一次参加会盟的心态才回来,并不是非回来不可。

“好吧……”楼令答应得比较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