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紧逼(第2页)
乔玄和他的朋友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信告诉了很多的官员,邀请他们一起来探讨帛书上究竟写的是什么,这可是纯学术的讨论,和政治没有任何的关系。
学术的归学术,政治的归政治,学术上的事情怎么能够染上政治的臭味呢?
最后对于曹操和乔玄来说还有一点好处,那就是乔玄这样的行为为秦王的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秦王进步之后,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定,乔玄必然可以在这上面分到一杯羹。
作为幽州刺史的曹操必然需要在洛阳有个能够说得上话的朋友,显然,乔玄就是这个说得上话的朋友。这个朋友的权柄越大,曹操在幽州过的日子就越好。
当然,在这件事情上曹操还有最后一点考虑,劝进的最后一步一点也不方便他们外人来做,不然要秦王的这些心腹做什么,是显得秦王心腹这些人不够忠心吗?分蛋糕的时候不能贪心,就只拿自己的这一份就好了。
果然,在经过了洛阳的“学术大讨论”之后,“擅长”经学的秦王麾下对于战国帛书上的内容进行了破解,他们“突然”之间发现,大汉的国祚好像已经不长远了。
于是他们将自己的“研究”变成了“成果”,上书给了现在的皇帝刘懿。
自从当了皇帝之后,刘懿的“工作”非常的忙碌,要么就是在秦王已经用印的文书上盖上图章,要么就是和宫女做一些游戏,要么就是在一场又一场的活动之中担当吉祥物,毕竟自从“二让”之后,董仲颖一下子低调了很多,能不出现就不出现,现在大汉的朝廷就只能够用刘懿这样的一个吉祥物了。
董仲颖的这种行为还受到自己手下大力的推崇,在这样关键的时刻,秦王竟然能够守住自己的本心,不给别人一点点诟病的机会,坐看事情的成败。
刘懿从来没有收到过任何一封需要他自己决定的文书,而收到这封只写了学术研究成果的文书之后,刘懿整个就不会了。
因为这上面既没有杨阜等人写的意见,也没有秦王府的大印。
刘懿并不是一个蠢货,相反,他还是一个聪明人,看到这一封文书的时候立刻就想到了那些上文书的人想要做些什么。
只是在这个时候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如果上面有秦王的大印,或者有杨阜等人的批签,他绝对会闭着眼睛盖上玉玺,因为到了这个时候,大汉的列祖列宗也不能怪他什么。
他总不至于召集自己的亲信,打着鼓,鸣着锣,去大街上讨伐董仲颖吧。他身边的亲信最多只有那些宫女,甚至他连自己的宫女也没有办法信任,说不定哪个宫女就是秦王的探子。
他也拿不动铁锤,没有办法在大殿上用铁锤锤杀董仲颖。
最后,他长叹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