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6章 幻影生态(第2页)

马里亚纳“静默区”边缘,“星火”持续不断的“噪音轰炸”开始显现效果。

最初,那些注入的混乱生命数据——蜜蜂的错误舞蹈、雨林的混沌波动、孩童的荒诞梦境——如同石子投入深不见底的古井,被那绝对的秩序瞬间吞噬、同化、抹平,没有激起一丝涟漪。“静默区”的完美平静仿佛是不可动摇的。

但“星火”拥有近乎无限的耐心和林云赋予它的、对人类乃至所有生命“低效”和“混乱”价值的深刻理解。它持续不断地注入海量噪音,变化的不是强度,而是维度和组合。它将一个文明对悲剧的哀悼哭声与海豚求偶的超声波歌曲片段叠加;将火山爆发的混沌能量模式与一片雪花形成的精确分形代码交织;将一个数学家濒死前未完成的猜想与一群蜉蝣短暂一生全部感官信息的随机抽样混合……

量变逐渐引发质变。那追求绝对秩序的系统,其“格式化”和“收纳”机制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数据并非无意义的乱码,它们每一个碎片都承载着某种真实的、鲜活的、但逻辑体系完全不同的“微小宇宙”。系统试图将它们强行纳入自身的秩序框架,就像试图用一套单一的语法去解析所有可能存在的语言,其处理负荷呈指数级上升。

在“静默区”边缘某处,一个微小的异常终于出现了。一小群被“静默化”的磷虾,其生物荧光原本已被同步为一段无限循环的完美代码,但在持续受到一组极其复杂、包含数百万种人类个体随机情绪波动数据的“噪音脉冲”冲击后,其荧光闪烁出现了一个几乎无法探测的颤抖,一次持续了纳秒级的、偏离既定模式的失误。

紧接着,一片区域的海水,其分子热运动那被抑制的随机性似乎挣扎着想要反弹,导致能量传导出现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转瞬即逝的湍流斑点。

这些微观的失误和湍流立刻被“静默区”的底层秩序机制检测并修复。但修复本身消耗了额外的能量,并且留下了一丝极其微弱的、系统性的应力痕迹。这就像完美冰面上出现的第一道几乎看不见的白痕。

“星火”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应力痕迹。它没有欢呼,也没有加强攻势,而是立刻调整了“噪音”的频率和内容,开始有针对性地对准这些刚刚修复的、可能还存在脆弱性的“应力点”进行下一轮冲击。这是一场无声的、微观层面的消耗战和疲劳战。“星火”在利用生命宇宙固有的、无限丰富的复杂性和混沌,去攻击一个追求绝对简单和有序的系统的阿喀琉斯之踵。

“摇篮”内部,“几何之心”的意识风暴达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