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影流光 作品

第742章 修笔匠的秘密(第2页)

陈六听在耳里,疼在心里。返回店铺后,他一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林慕言又来到铺中,这次却不是来修笔的。

“先生大恩,无以为报。这是我昨夜抄完的书,得了二十文钱,买得一小包龙井,请先生尝尝。”林慕言递上一个小纸包,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

陈六接过茶叶,心中已有主意。他假意查看林慕言带来的笔,趁其不备,悄悄将一早准备好的三两碎银塞入笔袋中。

“这笔没事,用好料做的,再用三年也不坏。”陈六将笔递回。

林慕言全然未觉,再三道谢后离去。

约莫一炷香后,林慕言急匆匆返回,满脸通红:“先生!我笔袋里不知怎的多了一些碎银,定是您...”

陈六故作惊讶:“银子?年轻人,修笔的见多了,还没见过修出银子来的。想必是你自己遗忘的吧。”

“不可能!我笔袋里从来不会有这么多银子...”林慕言急得额头冒汗。

陈六压低声音:“或许是天意。听说城隍爷常保佑苦读的书生,说不定是看你勤奋,暗中相助呢。”

林慕言愣在原地,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陈六又道:“既是天赐,就莫要推辞。好好读书,将来有了出息,多帮助需要之人,便是对城隍爷最好的报答了。”

林慕言将信将疑,终究还是收下了银子,再三拜谢而去。

此后数月,每逢林慕言来修笔,陈六总找各种借口周济他,有时说笔修得特别顺手不肯收钱,有时塞些纸墨在他袋中,甚至谎称有富户要资助寒门学子,自己只是转交银两。

林慕言虽隐约觉得蹊跷,但见陈六总是板着脸不多解释,也不好一再追问,只能更加用功读书。

转眼乡试在即,林慕言前来辞行。

“先生屡次相助,慕言没齿难忘。此次赴考,定竭尽全力,不负先生厚望。”

陈六点头,破例多说几句:“读书人,笔墨是吃饭的家伙。我替你制了一支新笔,带着吧。”说着递过一个长木盒。

林慕言打开一看,是支精致的狼毫笔,笔杆上刻着“锦绣前程”四字。

“这太贵重了!”林慕言慌忙推辞。

“自家做的,不值几个钱。带着吧,考场上有支顺手的笔,总是好的。”陈六语气依旧平淡,眼中却有关切。

林慕言感激收下,告辞离去。

乡试放榜那日,整个梧桐镇都轰动了——林慕言中了举人!消息传来时,陈六正在修笔,手一抖,险些削坏了笔头,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傍晚,林慕言骑着高头大马回到镇上,第一件事就是直奔陈六的修笔铺。

铺外围满了看热闹的乡邻,只见林慕言下马,对着陈六倒头便拜:“先生大恩,慕言能有今日,全仗先生暗中相助!”

陈六忙扶他起来:“举人老爷行此大礼,折煞小人了。是你自己勤学苦读的结果,与我何干。”

林慕言却道:“先生不必再隐瞒了。那日与我同科中举的赵兄前来道贺,说曾在先生铺中修笔,亲眼见您将碎银塞入我笔袋中。这些月来,一直是先生在暗中助我啊!”

围观众人哗然,纷纷议论起来。

陈六见瞒不住了,只得叹气道:“并非我有意隐瞒,实在是...还一份三十年前的恩情。”

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陈六终于将当年林文谦如何救他性命,赠银让他学艺,以及自己立誓相助穷苦书生的事娓娓道来。

“原来您就是我祖父常提起的那个聪明勤快的书童!”林慕言惊讶道,“祖父临终前还念叨,不知你学艺有成否,是否安好...”

陈六热泪盈眶:“恩公...还记得我?”

林慕言点头:“祖父常说,施恩不图报,但见你能有今日,坚守诺言,他在天之灵必然欣慰。”

二人相认,感慨万千。围观众人无不动容,这才明白陈修笔匠多年来古怪行径背后的缘由。

后来,林慕言进京赴考,高中进士,外放为官。他为官清正,尤其重视教育,在任上创办多所义学,帮助寒门学子。

而陈六的修笔铺依旧开在梧桐树下,依旧对穷苦书生分文不取。不同的是,如今常有远近学子特意前来,不仅修笔,更听陈六讲那“修笔匠的秘密”和“施恩与报恩”的故事。

久而久之,这故事传扬开去,成了当地一桩美谈。而陈六直到白发苍苍,仍守着他的小铺子,守着当年的誓言,一如梧桐镇口那棵老树,历经风雨,初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