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兄弟分橘(第2页)
且说陈忠随船出海,风里来浪里去,吃了不少苦头。同船的都是为生活所迫的苦命人,大家相互照应,倒也挺过了最初的不适。
这日,船行至深海,突然天色大变,狂风暴雨袭来,巨浪一个接一个打来,船身剧烈摇晃。船长急令收帆返航,却已来不及。
一个大浪打来,陈忠被甩出船外,落入冰冷的海水中。他拼命挣扎,抓住一块浮木,随波逐流,渐渐失去了知觉。
等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艘商船的舱内。原来他被过往商船所救,捡回一条命。问起原先的渔船,无人知晓下落,想必是凶多吉少了。
商船老板姓周,见陈忠老实勤快,便留他在船上帮忙。陈忠挂念家人,但归家无路,只得暂且安顿下来,想着攒些钱再作打算。
却说陈孝不知兄长遭遇,化悲痛为力量,日夜苦读。乡试放榜那日,他果然高中解元。消息传来,全村欢腾,王氏却喜忧参半——喜的是小儿子出息,忧的是大儿子音信全无。
陈孝中了举人,有了俸禄,家境渐渐好转。他多方打听哥哥下落,却始终没有消息。不少人劝他节哀,说海上出事鲜有生还,但他坚信哥哥还活着。
三年过去,陈孝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文人,说媒的踏破门槛,他却一概回绝:“兄长下落不明,孝何以为家?”
这年秋,又到橘子成熟时节。陈孝站在院中橘树下,想起当年与兄分橘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他摘下一只橘子,喃喃自语:“哥哥,你若在世,请尝一口家中的橘子吧。”
说来也巧,此时陈忠正在百里外的港口。这些年来,他随商船漂泊,因勤劳肯干,渐渐得到周老板赏识,提拔做了管事。如今总算攒够钱资,辞工返乡。
踏上故土,陈忠归心似箭。一路行来,听闻弟弟中了举人,既欣慰又忐忑——多年不见,不知母亲是否安好,弟弟是否还记得这个哥哥?
走近村口,已是黄昏时分。陈忠远远望见自家院子里那棵橘树,比当年更加茂盛,金黄的果子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院门虚掩,陈忠推门而入,只见一个青年正站在橘树下,手持黄橘,若有所思。那青年闻声回头,四目相对,两人都愣住了。
“哥哥?”
“弟弟!”
兄弟二人相认,抱头痛哭。王氏闻声从屋内出来,见是大儿子归来,喜极而泣。
当晚,母子三人围坐桌旁,诉说别情。陈忠这才知道,自己当年所在渔船确已沉没,无人生还,家人却坚信他还活着。陈孝中了举人,却迟迟不肯娶亲,一心寻找兄长下落。
“幸好你回来了,”王氏抹着眼泪说,“今年橘子又大丰收,明日你们兄弟再分一次橘子,让娘看看。”
第二日清晨,兄弟俩再次站在橘树下。陈忠先上凳摘橘,依旧只取三枚;陈孝随后上去,还是摘了五枚大的。
二人相视而笑,不约而同地将手中的橘子递给对方。
“哥哥辛苦,该吃多的。”
“弟弟读书费神,该多吃些。”
推让间,一只橘子又滚落在地。这次没有大公鸡,却被悄悄走来的王氏接个正着。
母亲笑道:“你兄弟情义,仍如当年。为娘放心了。”她剥开橘子,再次分成三份,“来,咱们一同吃。”
后来,陈忠凭借在外积累的经验,做起了生意,诚实守信,童叟无欺,渐渐富甲一方。陈孝则继续苦读,终在殿试中得中进士,外放为官,清正廉明,爱民如子。
兄弟二人虽身份不同,却始终相互扶持。陈忠资助弟弟在任上兴修水利,开办学堂;陈孝则为哥哥的商业保驾护航,惩治地痞恶霸。
最让人称道的是,每年橘子成熟时,兄弟俩无论多忙,必定回家团聚,在母亲主持下共分橘子。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王氏晚年。
王氏临终前,将兄弟二人叫到床前,拿出一个布包,里面是两只干枯的橘皮。
“这是你们第一次分橘时留下的,”老人微笑着说,“为娘一直收着。记住,家如橘树,需用心栽培;兄弟如橘瓣,合则甜,分则酸。你二人要永远相互扶持。”
兄弟俩含泪应下。
王氏去世后,兄弟俩在院中橘树下立了块碑,刻上“慈母训诫:物有价,情无价”九个大字。
许多年后,陈家“兄弟分橘”的故事传遍四方,成了教育子弟和睦相处的典范。那棵橘树也被当地人称为“兄弟树”,每年结果时,总有父母带孩子来看,讲述这段佳话。
而陈忠陈孝的后人们,无论迁徙何处,总会在院中栽棵橘树,提醒子孙:家族和睦,犹如橘之甘甜,需代代呵护,方能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