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懂云天 作品

第1章 异能者的“默契”与少年的第一个包裹

一、共振的指引:海龙镇的清晨

2023年夏末的清晨,海龙镇还浸在码头渔船归航的汽笛声里。刘丙牛蹲在出租屋门口,用砂纸打磨着掌心那枚暗银色金属块——二十年过去,这枚“重力扭曲模块”边缘的刻字“海龙镇海天街8号”依旧清晰,只是最近三天,它发烫的频率越来越高,像是揣了只刚从灶膛里扒出来的烤红薯,热度顺着指缝往骨头缝里钻。

他是码头最能扛的搬运工,自从五年前偶然发现触摸金属块能让重物变轻,日子才从“顿顿啃馒头”松快了些。可这发烫不一样,不是用力时的温热,是带着“意图”的震动,夜里放在枕头下,能感觉到它在按某种规律跳动,像在敲摩斯密码。昨天搬一个三百斤的发电机时,金属块突然剧烈震动,他脑海里毫无征兆地蹦出一句话:“送回海天街8号。”

“送回去?送哪儿去?”刘丙牛对着金属块嘟囔,指尖划过刻字,震动突然平缓下来,像是在回应他的疑问。他抬头望向镇中心的方向,海天街8号是栋普通的两层小楼,住的是个姓叶的教书先生家,听说他家小子刚上小学——这和他手里的“宝贝”有什么关系?

同一时刻,海龙镇中学的教师宿舍里,何里达正对着镜子调试那片单片镜片。39岁的他头发已有些花白,鼻梁上架着副老花镜,镜片就夹在老花镜的右片上。这枚“视觉穿透镜片”陪了他十九年,从最初吓一跳的“穿墙视物”,到后来用它帮学生找丢失的实验器材,早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但今天,当他转动镜片对焦时,视野里突然浮现出淡蓝色的网格线,像电脑屏幕的像素点,最后汇聚成“海龙镇海天街8号”几个字。何里达摘下眼镜,镜片上的字却没消失,反而投射在对面的白墙上,字体越来越亮。他伸手去摸,指尖穿过光影的瞬间,脑海里闪过一个模糊的画面: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正指着这串地址和一个小男孩说笑。

“奇怪……”何里达揉了揉眼睛,刚把镜片放回眼镜盒,手机就响了——是肉铺的陈大牛。

“何老师,你那镜片是不是出怪事了?”电话里陈大牛的声音带着急吼吼的粗气,“我案板下那铁块儿,今早剁排骨时突然发烫,我脑子里直冒‘海天街8号’,跟中邪似的!”

何里达心里咯噔一下:“你也……”

“不光我!”陈大牛打断他,“刚苏晴来买肉,说她花店那水晶也不对劲,总闪着光指方向,也是海天街那地址!咱是不是得凑一块儿说说?”

挂了电话,何里达抓起眼镜就往外跑。楼道里撞见刚从渔船回来的赵山河,老赵手里攥着那只金属哨子,哨口沾着海腥味,见了他就喊:“何老师!我这哨子吹不出声了,就震得耳朵里响地址,你听听?”

何里达没等他吹,镜片已经投射出地址,和赵山河耳朵里的一模一样。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不是巧合”的凝重。

半小时后,肉铺的后院里聚了五个人:刘丙牛抱着金属块,何里达戴着镜片,陈大牛把合金核心搁在木案上,苏晴捧着彩虹水晶,赵山河捏着金属哨子。阳光透过梧桐树的叶子洒下来,落在五件“宝贝”上——金属块发烫,镜片投影,合金核心纹路发亮,水晶折射出光带,哨子微微震动,所有的“异常”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海天街8号。

“我昨晚做梦,梦见这些东西飞起来,往海天街飘。”苏晴轻声说,她的水晶正随着她的话音跳动,“像是……它们本来就该去那儿。”

陈大牛拍了拍木案:“我不管啥原因,这玩意儿烫得我手慌,既然都指那地址,咱就给送过去!”

“可怎么送?”刘丙牛皱着眉,“直接敲门给人?说‘你家该收这烫手的玩意儿’?人家不得把咱当疯子?”

这话戳中了所有人的顾虑。他们手里的东西都透着邪乎,贸然上门,只会被当成精神病。几人沉默着,赵山河突然一拍大腿:“找周快递啊!那小子有个能装不少东西的信封,咱匿名寄过去不就完了?”

一提周快递,众人都点头。那小伙子是镇上的快递员,三年前收到个永远填不满的皱巴巴信封,平时帮人寄大件时总用它装单据,谁都知道他那信封“邪门”。

说走就走,五人抱着各自的零件往快递站赶。路过卫生所时,王医生从里面跑出来,手里举着那支微光探针:“等我!我这玩意儿也指海天街!”

六人浩浩荡荡赶到快递站时,周快递正在分拣包裹。见他们抱着奇奇怪怪的东西进来,刚要开口,手里的空间折叠信封突然“啪”地张开,袋口像有吸力似的,朝着刘丙牛怀里的金属块倾斜。

“不用你们说,我知道。”周快递苦笑一声,指了指信封,“这玩意儿今早就在我包里蹦,现在一看你们的东西,它更急了。地址是不是海天街8号?”

六人同时愣住,随即异口同声:“是!”

周快递拿起笔,刚要写快递单,何里达的镜片突然投射出收件人信息——没有名字,只有一行“请交此处住户”。刘丙牛把金属块递过去,周快递刚要放进信封,金属块突然贴紧信封,自动滑了进去,信封的褶皱居然平顺了些,像是“吃饱了”似的。

“先寄这个吧。”何里达说,镜片的投影闪烁了一下,“感觉……得一个一个来。”

周快递点点头,在快递单上写下地址,没填寄件人,贴上邮票,扔进了快递车。那一刻,所有人手里的零件都轻微震动了一下,像是完成了某种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