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刘懿的选择
人的一辈子需要面对很多的抉择。
有的抉择影响很小,比如中饭吃什么,上下班的时候带不带伞之类的。但有的时候面临的选择很大,高考如何填志愿,选不选土木,还有潘金莲要不要打开窗子。
而刘懿面临着人生最大的选择。
如果他闭着眼睛在文书上盖上一个印,认可了凉州人“研究”的成果,甚至他做的更进一步,主动提出要顺应天命,那么他的结局不仅仅是一个富家翁,说不定还能够获得一个封国,在封国之中,他依然可以做大汉的皇帝。
但是刘懿想到了大汉的高祖,想到了自己的列祖列宗,虽然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人。
他同时又想到了和自己同名的先祖刘懿。他的同名先祖在安帝去世,阎太后为久专国政,迎立他同名的先祖为帝。同时提拔并重用阎家人,以专断朝政。他的同名先祖看不过去这样的局面,想要反抗,就突发重疾,病因无人能解,继而驾崩。
就连死后的体面都没有保住,以登基不合法,不合理为由,被降为侯。
刘懿知道,比起自己的先祖,他更为的不合法,不合理。如果被追究起来,说不定他还会背上一个篡逆的名声。
但是如果他什么都不做,他又有何面目面对大汉的列祖列宗呢?
他有些恨杨阜,如果杨阜在那封文书上写再多一些,他就直接在文书上盖上大印,或者让身边的人替他盖上大印。
如果那封文书上有着秦王的大印,他就绝对装作没有看到文书的内容。
杨阜也有同样的疑问,他之所以这样的做的原因是贾诩的建议。
他不明白,如果这封文书上盖着秦王的大印或者有着杨阜的签批,那么刘懿绝对没有胆子去拖延。
如果不是贾诩得到了秦王的同意,他绝对不会允许这么做。
等着刘懿将这封文书压了几天之后,杨阜按耐不住心中的疑惑,想要去见秦王。
结果得到的消息是秦王有事,要过一阵子才能见他。
杨阜马上反应过来,自己的行为不妥,因为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请教秦王。
于是,他将自己的目标转换到了贾诩的身上。
“你看你又急,你先不要急。”看到杨阜的来访,贾诩就猜到了杨阜想要问什么事情。
“现在陛下扣下了我们的文书,又没有说同意,又没有说不同意,我的心中实在是难安。”杨阜说道,“如果一开始我们就在文书上用印,或者我写了一笔,那么事情就不一样了。”
杨阜继续说道:“这样陛下就根本没有拒绝的余地。”
贾诩哈哈大笑道:“如果这样做那么就麻烦了,这也是秦王同意我的做法的原因。”
他停了一停对杨阜说道:“如果按照你的做法,陛下的心中一定会有别样的想法。”
“或许陛下会忍着在这样的文书上用印。然后呢?不要忘记了,这只是一封学术研究的文书,而不是什么退位的诏书。”
“之后,不甘心的陛下必然会做出一些事情,比如一些小动作,如果他头脑发热,亲自挥舞着宝剑,想要杀死秦王那该怎么办?”贾诩反问道。